发布时间:2019.07.26 浏览量:569次
——历史组参加2019年合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
为积极应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2019年7月21日至22日,由市教育局主办、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承办的“合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在合肥市新文采会展酒店举行,合肥各地区共239名高中历史教师相聚一堂,聆听专家讲座,共话历史教学,分享教育智慧。我校潘文杰、黄孝玲、赵伟敏三位老师参加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日程安排紧凑,培训内容丰富,专家水平高超: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一线名师,还有我们本地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甚至邀请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新课标高考历史命题人刘芃教授。可谓众星云集,令老师们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一、深解核心素养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目标上有两次大的变化: 一是由“双基教学”向“三维目标”转变; 二是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转变。 从“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的历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新变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本次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曹小文教授结合新教材、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和前沿理论为我们重点解读了“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关于唯物史观,曹教授通过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教学实践。为了准确理解唯物史观,她指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针对历史解释,曹教授希望广大老师一定要抱有对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尊重而不妄议历史,严辨而不恣用史料,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秉承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辩证统一,注重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质、历史的主流趋势。曹教授说:实践的困惑,往往源自理论的缺失。这句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搞好教学,也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关注教材变化
2019年秋季,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将率先使用新教材,安徽不久也将实现教材的更新换代。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哪些变化?合肥市教研员靳老师和特级教师方海霞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从必修课程来看,专题史变为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史实的选择也有大范围的增删。中国古代史侧重国家的统一,民族的交融,以讲述中华独特文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国近现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专治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而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古代史注重反映世界范围内多元文明的发展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域性交往,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世界近代史揭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发展和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实验版选修课程是专题史,属于具体历史史实的教学。2017年版新教材的选修课程内容则是史观和历史学习方法,都是新增内容。
总体而言,相对实验版教材,新教材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
三、探索应对策略
特级教师李惠军说:“四家鸣放”的格局即将成为历史,“定于一尊”的新时代已经拍打而至,历史教材的历史即将“翻篇”。身处新旧交替的变局之中,高中历史教学凸显这样几对矛盾:五大学科素养的目标诉求与密集性知识体量和教义式文字表述之间难以统合的矛盾;课时的有限量和单课的载荷量与《纲要》内容庞杂和体量庞大之间难以契合的矛盾;学业质量层次要求和测量评价与教学计划完成和目标达成相悖之间难以弥合的矛盾;学理上求真思辨、多元主体、包容理解与义理上刚性约束力之间难以缝合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和教学上的困惑,专家们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南师大姚锦祥教授认为,过去的历史教学不是基于目标的教学,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教学。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构建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充分认识到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姚教授还指出,新编教材与初中内容重合之处甚多,教师备课中,不可忽视初中课标和教材。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教授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历史老师学识上已经很好,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教育教学方式上一定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师就像一根针,要不断地用有价值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把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京朝阳区教研员特级教师宋景田老师指出,在课标、教材、高考新旧交替的转型期,尤其要关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博览 “史事”,意在求知;穷究“史实”,意在求真;深谙“史识”,意在求通。
四、结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国家如此,教育亦如此。我们要以初心不变的定力、沉着应变的智慧、主动求变的勇气,着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勇立教育改革潮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言:
此前,作为历史教育目标共同体的一线教师,对教材的质疑、迷茫和忧虑是一种职业良知和教育担当!
当下,作为历史课程改革实施者的一线教师,抱怨和商榷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新教材?
未来,我们需要以超长的智慧涵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课改“道统”与课堂“小径”间明理-得法-励志-怡情……
(供稿:历史组 潘文杰,核稿:教科室 唐珊珊)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