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动态

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7.08.28 浏览量:3487次

周大莉

为了提高人才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教育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那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建践行?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一)时空观念: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

(四)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我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二、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些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利用历史人物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追求的事例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品格和思想。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可是在这种新的理论中对唯物主义的宣传却触怒了教会,被宗教裁判所判火刑处死。但是我们从这里却学到了为科学的发展执着追求直至最终献身科学的精神。通过给学生看这些纪录片、人物传记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信仰和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 

(三)通过亲身经历追求真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如,我让同学们收集中学教材中对李鸿章这个人物的评价结果,最后同学们几乎得出一样的结论——卖国贼。我却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是:李鸿章是个爱国者。请同学们从决然相反的角度来挑战对李鸿章传统的评价。对于完全对立的角度,对于挑战传统的观念,同学既兴奋有感到无从下手,当时我和另外几个教师的合作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文献书籍和网站名称。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亲身体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和奋斗的艰辛。

(四)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所以在历史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例如:学习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业绩,赞扬大禹高尚的情操,推崇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好品质。学习戊戌变法时期激烈的政治活动家,忧国忧民,一身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进而得出的结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所以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价值观。

三、今后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践行

(一)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二)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切入点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

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在教学中,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以倡导合作探究作为着力点培养核心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实现情感体验作为立足点培养核心素养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力争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沛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