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许嫣然,管华荣 审稿:王孝金 发布时间:2025.08.17 浏览量:239次
写在前面:快来,来听他们的小故事,听合肥一六八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的动人故事,去感受小故事中他们的大德、大爱、大智与大美,感受他们在一六八中学的大好青春!

写下这些文字时,高考出分的复杂心情尚未平复。喜喜悲悲、笑容泪水、你的我的,混杂在一起,使人不能简单的感受自己结果带来的情绪,成为关系的副作用。我不再如三年前中考出分时一般单纯的祈求祝福的纯粹,开始学习看见朋友敏感与小心中包裹的真心,开始接触每一通祝福电话背后或许复杂的因由,开始找寻那数字与学校title背后被埋没的真实灵魂。这是我心甘情愿的一部分,也是我在一六八的这三年最重要的部分:领会理解关于人的一切。

三年伊始,新的环境,如胎儿般的一次新生,我最先开始挖掘与探索的人是我自己。高悬如瀑布般的落差、泯然于众人的茫然阻滞向外探索的步伐,先理清自己则成为唯一的出路。我为什么在这样环境中产生厌倦、痛苦、疲惫、茫然的感受?我为什么在这里学习?我为了什么在生活?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的?此刻与渴望之间的路径是什么样的?疑问里、徘徊里、睡前纷乱的思绪里,我不断给出又推翻答案,寻求最终的一次自洽。书帮了我很多,来自语文书的文字、来自英语阅读的文字、来自杂志课外书的文字,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同字里行间的意涵打交道时,我拾取构建我人生观念的灵感,更感到由衷的幸福。通过书写我找到了放置自己的载体,更由对自己的书写感知到人的复杂、模糊。高一主持人大赛前夕我大概确立好未来的目标与方向,此时参与比赛消耗的精力与希望升班产生矛盾,在对自己的追问下我终于承认那站上舞台的渴望只是“被看见和认为优秀”的虚荣本身,遂放弃了比赛。后来我写下:即使向往着一种高尚,直白简单的欲求仍然混淆着视听把路走曲折,而这样的博弈是一种真实。文字成为牵引我的理解自己的方向标,我终于成为离我最近的人。

推己及人,理解自己的复杂才能包容他人的多样,才能真正看见他人。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一部分即是源于他者与自我总是在争夺主体性。因为体会到被偏见目光侵蚀的滋味,我渐渐不再将一个人的外在条件作为标签贴上他们的面颊,而学习找寻生成这些外在底层的人格逻辑,学习把人当人来尊重而不是利己主义的工具化。这一过程中免不了跌跌撞撞,朋友曾很平静地指控我只把她当一把剖开自己的刀,我在被指责的愤怒与愧疚自省的杂交地带走向对人与人关系的更深理解,也因此我才能等到一份来源于关系的幸福。高一结束时,班里一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写了一封信给我,表达他与我相处细节中对我为人的欣赏。那时我终于明白当完整的人格平等相遇时,他者的目光与自我的样态也许并不总是对立,而可以是一份尊重乃至理解。后来上高二高三,面对不同的同学我开始学会更加包容,而不是充满傲慢意味的评判,逐渐能发现大家各自的闪光点,也遇见了相互理解惺惺相惜的朋友们。大课间结束后慢慢散步,回寝后小声夜聊,一起文学练笔,也许不那么正确,但交流本身却切实丰满了彼此的人格。感谢来一六八之后的每一次相遇,老师、同学、朋友,你们是我不可割舍的情感联结,是我在高压环境下微小幸福的源泉。

柴静在《看见》里写到:“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下。在一六八中学的三年,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我终于能够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走向人文关怀,真正努力践行“择善修身,立学济世”的校训,我认为这是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而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也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我会继续在反思与自省中前进,秉承校训,不忘初心。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