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高二(6)班 汪子杰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7.29 浏览量:116次
编者按: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的最中央,却始终以笔为刃,以梦为马。没有与生俱来的光环,他们便用清晨的琅琅书声追赶朝阳,用深夜的点点灯火把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酿成向上的力量。
新高二年级选科分班已经完成,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看见每一份不平凡的奋斗。
宏志班——不论山脚还是山腰,都将抵达山巅
今年,我如愿以偿地从宏志班升入了物化地组合的诺贝尔班。
君子有志,方展宏图。在合肥一六八中学里有这样一群班集体,初来乍到时他们没有耀眼的学霸光环,“屈居”相对较弱的宏志班却不曾自我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处于谷底时,接下来便唯有向上了。
我也本是宏志18班的一员,但在一六八有无数的机会与可能升入更高的班型。高一下的期末考试便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而我也在老师们一年来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进入了更加优秀的6班诺贝尔班。
这场升班考试的成功,与其说是跨越了一道鸿沟,不如说是让我读懂了“宏志班”这三个字真正的重量——它从不是成长的洼地,而是孕育无限可能的摇篮。
人们总习惯给自己贴上非此即彼的标签,所谓的班型也是如此:重点班是“精英聚集地”,普通班是“被遗落的角落”。刚入学时,我也曾深陷这种偏见的泥沼,看着课表上相同的教材,却总觉得咱们班的课堂少了些“精英气场”。课堂上本能地自我埋没在自暴自弃的心理中。但老师并没有因为所谓的班型而放弃对我们的教育。在老师耐心地引导下,原本略显木讷的课堂终于有了生气,同学们新颖的发言展现出了活跃的思维。终于在一次次月考中,同学们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超越了我们曾经给自己设下的“宏志班”的限制。那一刻我才明白,宏志班的课堂或许少了些“学霸碾压”的紧张感,却多了份“并肩作战”的坦诚——在这里,我们都可以放下强者的包袱,毫无保留地学习请教,共同进步。
所谓“宏志”,本来就不是能力的限定词,而是自己一份远大志向的寄托。宏志班的自习课上,有人埋头刷题,复刻出代数与几何的魅力,也有人望着窗外的云霞,略做思考后突然动笔,流露出斐然的文采;班主任曹祜老师从不会用“你必须考多少名”来施压,而是说“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这种看似“松散”的氛围,实则给了每个学生试错的空间。其他班的自习课我不曾见识,但至少在这里,学习路上的细碎瞬间教会了我:成长不是被按在同一轨道上冲刺,而是在允许“不完美”的环境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升班考试的成功,与其说是撕掉了“宏志班”的标签,不如说是宏志班赋予了我退无可退的底气,让我可以在教室里、考场上施展拳脚。那些在平日里练就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如何在喧闹中专注,如何在迷茫时自救,如何在互助中进步——恰恰是应对更激烈竞争的隐形铠甲。这些无不是促就我站上更高舞台的阶梯。
站在新班级的门口回望,过往学习经历的价值愈发清晰: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成长的多元可能,打破了“只有一条路能通向优秀”的执念。那些“普通”的日子,给予了我们时间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再慢慢超越自己。而那张升班考试的成绩单,不是告别过去的船票,而是带着宏志班印记的勋章——它证明的,从来不是“普通”的终结,而是“成长”的延续。
供稿:高二(6)班 汪子杰
审稿:张文生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