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24级

在诗城的掌纹里,触摸五千年文明的心跳(4班)

供稿:钱致妍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3.23 浏览量:155次

站在凌家滩遗址的祭坛中央,指尖拂过仿制玉龟的冰凉纹路,才忽然懂得,课本里“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冰冷的数字——五千年前的风曾吹过玉龙的眼角,而此刻,它正掀起研学手册的纸页。这座名叫马鞍山的江城,把历史的密码藏在长江的浪花里,等待我们用脚步去破译。

IMG_256

在凌家滩考古博物馆,同学们跪坐在探方坑里,刷去陶片上的浮土,突然与 5500 年前的制玉匠人有了某种默契。那些比数学题曲线更精妙的同心圆纹,竟是用芦苇杆蘸着解玉砂,在月光下转磨了无数个夜晚而成。老师让我们对比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同学们才惊觉: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与辽河的先民已在用相似的图腾对话,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文化“朋友圈”。在这里,我们仿佛触摸到时间的印记,开启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IMG_256

穿过褒禅山溶洞的幽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踏进洞中寻找“其见愈奇”的钟乳石时,洞内的灯光扫过岩壁上的北宋题刻——那是九百年前另一个举着火把的少年吗?寻花度柳般走过溶洞,抚摸着岩壁,走完了王安石当年未曾走完的道路,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事迹,恍惚间,我们听见历史长河里无数改革者的叹息与豪言在共鸣。阳光透过褒禅山的枝丫缝隙,照见同学们一个个明媚欢笑的脸庞,此时青春正好。之后,我们前往陋室,陋室前的孔子学堂恢弘挺立,阳光斜洒,光影斑驳。导游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屋檐上的小兽是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涵养。走过学堂,便是陋室,青砖黛瓦,尽显古朴清简。同学们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诵出《陋室铭》,瞻仰千年前的乐观诗人刘禹锡。室内老爷爷的笛声吸引了同学们驻足聆听,愈显宁静清幽。

IMG_256

但最震撼的相遇在采石矶。当江风卷着李白的诗句扑进同学们怀里,我们才真正读懂什么叫“天门中断楚江开”。在李白纪念馆,同学们走进盛唐的采石矶:江水绿得像翡翠,诗仙的衣袂被山风鼓成帆,他挥毫时溅落的墨点化作江鸥,至今仍在追逐渡轮的白浪。

正午的阳光刺眼,但挡不住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采石国学课堂成了穿越时空的渡口。古琴老师拨动《采石琴歌》的刹那,江涛仿佛为七弦琴和声。我们跟着先生习作揖礼,践行着文化礼仪的传承。同学们还分组表演了李白的诗词,声情并茂,并评选出结果,获胜小组获得了文创产品,合影留念。

IMG_256

最后一课在滨江湿地。检测长江水样时,试剂瓶里跃动的气泡像微缩的江豚。同学们一起观察研究试剂的变化,分析长江水质状况。望远镜里,真正的江豚在船艏前方跃出水面,阳光下它们的背脊泛着青铜器的光泽——这抹来自凌家滩先民膜拜过的青绿,穿越五千年光阴,依然在长江的血管里流淌。

归程的动车启动时,我贴着车窗再看一眼暮色中的马鞍山。江雾正从李白捉月的矶头升起,而山腰间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是凌家滩玉版上的星象图落进了人间。这趟旅程让同学们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不是把古老的故事锁进玻璃柜,而是让今天的我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那支火把。

当长江水再次在课本里泛起波纹,我们写的不仅是“天门中断楚江开”,还有玉龙的眼睛、变法的火把、作揖时的衣袂声,以及江豚脊背上跳动的月光——这些在诗城采撷的文化碎片,终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拼出文明新的图腾。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