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5 浏览量:678次
写在前面:合肥一六八中学建校二十余载,培养出一大批国之栋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在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力学笃行,躬身实践。
邵逸峰,合肥一六八中学2022届高三毕业生,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网络世代所带来的代际差距扩大化使得短短两年亦足以改变许多,本文将会漫谈各种话题,直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的一些迷茫,且供学弟学妹开拓思路之用。
一般来说,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并且在大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现阶段,高中的评价体系具有显著的单一性,高考可能是决定大多数人获得高等教育之机会与层级的途径。多年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规训,让我们很习惯高中的生活。下图是代码绘制的一幅行星图片,看上去具备行星之刻板印象中所常见的特征。然而其中的图像主体仅仅是由一系列随机生成的透明三角形叠加交错而形成——具有可称美观的结果,然而是经由单调的过程。倘若有谁仅仅欣赏过用此种逻辑所绘制而成的图片,那么他将会产生“生活不过是一系列透明三角形而已”的想法。所以,在奔向高考的路上,我们是否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尝试?
图1 Planet
另一个例子则是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其讲述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形式世界和理念世界的过程。”高中阶段教育历经了一系列改革,我们如何通过高中阶段教育乃至更高阶段教育转向真正的理念世界呢?或曰:“一无所有,不好吗?没有别的目的不好吗?”曾有人调侃,高一会被称为“非常关键,决定了高二的分班”;高二会被叫做“非常关键,决定了高三复习的基础”;高三同样也是“非常关键,是提升高考成绩的冲刺期”——所谓“中国人关键的一生”。问题的核心在于评价体系的基准:社会本位的评价体系必然以绝对值为衡量参数,而个人本位则是以相对值为评判依据。当我们选择遵循前者时,必然会同时因为焦虑的影响而产生无所适从之感。所以,高中阶段学习如何放下焦虑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图2 洞穴之喻
上述的两个引子,翻来覆去地强调了个人焦虑的基本逻辑之所在——已经是老生常谈之事了。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在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否从以成绩为中心指标的体系当中转向更为多元化的、不确定的体系之中。尽管其对于高考之效用并不显著,但是在更加长期的发展之中则是关键所在。进一步讨论,这种转变应当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某些幸运地成功追寻自身兴趣与梦想的人将会敦促学生去遵从自己的兴趣,追随自己的梦想。这固然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毕竟兴趣向来可以极大地激励人持续奋斗与努力。然而从实际的角度考虑,更为普适的思路或许是在广泛的探索之后选定一个兼顾兴趣与实际的方向——而这往往是可行的。鉴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模式与高中教育之迥乎不同,我们必须要强调探索的广度,我们可以尽情去探索。
在高考招生当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极其常见的想法:报考数学或物理等基础学科(特别是部分竞赛生)以便在服务于国家发展基础学科的战略需求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因为高中时期自己在某些学科当中成绩优异便将其错当为“梦想”乃至“一生之追求”,就不甚值得提倡了。人或许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牢固地记忆某种类型的影子之轮廓与特点,但如果凭此便断言其未来应当投入到对该事物的钻研当中,难免有些不负责任。
清华大学校园风光
作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齐名的科学发现之一,“混沌”(例如下图则是广为人知的洛伦兹吸引子)是20世纪后半场的重要研究话题——著名的蝴蝶效应便是用于形容混沌系统当中初值的微小改变对于系统末状态的重要影响。然而在混沌系统当中,经由一定的相互作用仍然可以涌现出同步的现象。不妨想象一个混沌如下图的系统,最终成功收敛到如萤火虫一般同步发光的壮观场景——此时观者必会感慨,秩序亦可自混沌之中涌现。“计算的目的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洞察其背后的意义。”因此,在否定“兴趣”之后探索“兴趣”,最终定可迎来新秩序的诞生。
图3 洛伦兹吸引子
写到这里,在母校一六八中学的高中生活渐渐浮上眼帘,尤记得班级同学参加校园诗会,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诗朗诵《青春》,语文课和英语课的阅读课,参加学校运动会、社团活动等,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模拟政协社团在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希望上述零散的闲话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开拓思路之用,同时也祝诸位皆能找到自己的“道”与“秩序”。
(供稿:邵逸峰 管华荣 审核:轩阳梦)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