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教育 - 国际交流

在新加坡,我们观摩、学习、感受——2011首届亚洲双语辩论赛总结

发布时间:2012.04.05 浏览量:2901次

    应新加坡三所特选学校立化中学、圣公会中学、圣尼可拉女校的邀请,我校在省教育厅外事处的组织下,参加了首届“亚洲学生双语辩论观摩会2011”。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双语辩论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用双语进行辩论与学习、交流的国际化平台。除了新加坡5所特选中学(3所之外,加上南洋和华侨中学),此次观摩会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的槟城槟华女子中学、西安交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无锡女中等共17所学校,12支代表队。
    新加坡素以“花园城市”著称。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洁净幽雅、郁郁葱葱、姹紫嫣红、清香扑鼻的美景。6天时间,我们也尽情地体验到异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人情,文化教育。现将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一、观摩比赛
    8月14日、15日、17日是正式比赛日。
    按照安排,14日早上8点参赛选手报到,由志愿者引领去各分赛场。9点进行第一轮第一场比赛。我们和十中组成安徽合三队。根据昨天抽签的结果,第一场比赛对阵的是来自广东的实验中学代表队。我们的3个参赛选手是来自2010级的赵君妮、王颖、钱志瑶;十中的2位学生是刚毕业的2008级的赵敏、王睿嫣。赛前,我们也突击性地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指导。不过看得出,孩子们还是有压力,有点紧张的,赵君妮鼻子都流血了。
    虽然我们的选手也表现出了争强好胜的决心,但是由于是联队,事先缺少在一起训练、磨合的机会,加上毕竟是在国际赛场,面对精心准备且是学校辩论队选手的对手,几回合舌战,她们的紧张在所难免。第一场中间,甚至给人被打蒙的感觉。
    趁着中间休息用茶点的机会,我们进行了总结:面对强手注意什么,遇到难题如何应对,如何增强自信,等等。队伍也稍有调整,让表达清楚、英语较好的钱志瑶站到了三辩位置。好在第二个对手西安交大附中准备也不是很充分,选手实力参差不齐,可以说局面有了改观,至少是势均力敌了。心情好转的姑娘们赛后也热情地和对手合影留念。
第三场对阵新加坡圣公会中学代表队,我们又做了一些调整。大家心往一处想,很有大局观,一切都很顺利。大家在对辩和自由辩环节争先恐后,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可能是激动,也可能略有些紧张,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钱志瑶的手势都有些重了,手在桌子上敲出了响声。对方的三辩不甘示弱,也拍起了桌子。当然,这些都不算是真的“打”起来,倒更像是改变气氛的,场上不时响起笑声。二辩的赵君妮哪容同学受“欺”,也拍起了桌子。虽然作为教练的我们几次用手势制止,但也未让她们马上停下来。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赵君妮将很有可能的“最佳辩手”称号弄丢了:讲究礼仪的新加坡裁判对此在评点时特地点出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是我们组队仓促、缺少训练的。其实,场上的火药味在场下早不见了踪影,反倒更让他们有了“惺惺相惜”了。
    第一轮结束,3个赛场的裁判分别评点各赛场的得失。作为我们第二赛场的新加坡人陈家俊(音)在简单说了“得”后,这样评价“失”:1、注意风度。新加坡是个重视礼仪的国家,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礼”,失“礼”则失去说服力;2、辩论双方过分在意“辩”,力求气势上压倒对方,忽视在内容上下功夫,因而出现对观点理解不透彻,阐述得不很清楚等情况,例如“精英教育”;3、英语如果不是很好的话,即使出现听不懂对方的意思,也不要纠缠,不妨用“推”“逃”等手段应对,要用清楚的话让评委知道,而不是对手;4、虽然大陆选手的英语给人眼睛一亮之感,但有些胆小、怕,容易让对手“拉”着打。
    最后,3位评委推选出12名“最佳辩手”,并让他们各自上台抽签,组成第二轮的比赛队伍和位置。我们安徽合三队出线的是十中的赵敏。
    15日的第二轮辩论赛开始。公平地说,入选的这些选手确实是具有实力的。同样的临时组合,短暂的磨合后,他们的配合就熟练了:各司其职,又不放过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合肥一中的胡悦融同学,以其丰富的资料积累和自如得体的语言表达、落落大方的神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场上也应该说比第一轮精彩许多。场上选手的精彩表现,感染着台下那些临时教练、领队们,他们不时被逗得开心地大笑!
    三场之后,裁判再次上场点评各队的表现,并再次选出8位终极决赛的选手。
8月17日上午是“终极决赛”和观摩会闭幕式。程式一如开幕式重视礼仪,不过贵宾增加了学校咨询委员会副财政陈仆毅先生、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以及三位终极裁判员——华文学习研究院院长蔡志礼、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讲师梁秉赋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辩论队的陈诗书小姐。
    终极决赛名实相副,两队选手的激烈碰撞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唇枪舌剑”。有意思的是,由于是终极辩论,具有表演性质,选手们在自由辩时的抢夺话语权,更是不遑多让,精彩迭现,引发了下面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选手们临场的机敏、表达的流畅和显示出的扎实文化功底,着实给人不虚此行之感慨。
闭幕式上,来自立化中学的学生和来自圣公会中学的口琴队表演了两个节目,蔡院长进行了终极点评,嘉宾给最佳辩手颁奖。之后,陈副财政应邀鸣锣,观摩会正式闭幕。

    二、参观学习
    8月16日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学习。我们去参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和华裔馆、圣尼可拉中学和圣淘沙。
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享誉国际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国际商学院联合会认证的大学。建校之初的南大,是当时海外惟一的最高华文学府,它树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南大的建校起缘及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5年,由新加坡和本区域各阶层民众捐资建立的南洋大学。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一所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在1992年发展为现今的南洋理工大学,为急速腾飞的新加坡经济培养工程专才。经过50余年漫长岁月的不断提升与发展,时至今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已是一所科研密集、名列全球前5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同时也是当今亚洲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大学之一。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正式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它的校园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它为教授提供自由教学和研究的最好环境。它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世界享有盛名。
    陪同小黄特地让司机师傅绕行南洋理工大学,让我们仔细看看校容校貌。然后是参观“华裔馆”。据义务来担当解说的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介绍,这是著名印尼华侨王赓武先生捐献的以研究华裔历史文化的图书馆。我们在资料室看了介绍华人在东南亚特别是在新加坡创业的艰辛的《抚今追昔》,在图书馆看了《南洋大学图片展》,特别是《何谓华人?》图片展,让我们对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定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
    我们的第二站是参观圣尼可拉女校。这是一所创建于1933年的天主教会学校,也是一所政府辅助的自主学校,一所特选学校,其宗旨不仅仅是传播宗教,也在于促进华文和华族文化的教育。学校的愿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领导才华”。开设的课程也很有特色:英文、全科英文文学、选修英文文学;高级华文、华文、全科华文文学、选修华文文学、华文媒体学;数学、高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科(社会学、全科地理、选修地理、全科历史、选修历史);音乐、戏剧、美术、体育、食物和营养学;马来语特别课程、第三语文。这所学校是临时租住的,新校正在修建。但整洁的环境、井然的秩序,甚至学生的作品墙和工艺教室等,一点看不出“临时”的痕迹。尤其是在我们到达时,正值祈祷开始,学生们一改嬉笑追逐,认真郑重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这可不是做给我们看的,因为它每一周都要接待5、6批我们这样的国际访客。难能可贵的是,接待、解说的依然是义务的学生。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去新加坡的旅游胜地圣淘沙。晚饭后,我们去海滨,观看据说是新加坡最知名、认为也最持久的海景演出——《海之颂》。
    17日下午,我们参观立化中学。立化中学是新加坡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它传统上是一个华校,在目前新加坡全部学校都用英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对而言,具有很强的华族环境。在学校,华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经常得到强调。高级华文是中一至中四学生的必修课,低年级还会有以华语以媒介语的中华文化课程传授,中华文学也成为高年级学生(中三至中五)的一门选修课。身在立化的所有学生和工作人员不仅能够用英语沟通,而且也可以相对流利地用华语表述与交流。立化中学的这一优势表现在很多方面,国家誓约是轮流用英文和中文来背诵;重大活动期间的讲话会重复英语和华语两种语言的演讲稿。浸濡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化中学的学生已将华语作为一种常用的沟通语言,有时老师也会在下课时间用华语与学生交流。
    从2006年开始,学校将开始提供立化中学综合课程(RVIP),学生不需要参加“O”水准考试而是直接参加剑桥“A”水准考试。2009年迎来了第一批中五的学生,标志着立化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它正式走上了成为一个六年制直通车课程学校的道路。
    立化的文史馆展出立化中学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结构组成。从争取华族权益,到如今的一流特色学校,从当初的民间捐助到如今的接受捐助和政府辅助,杰出成就,杰出校友,友好交往等,清清楚楚。
它的图书馆也和我们国内的不同。底层和我们的图书阅览室没什么区别,但多了10多台的电脑,任由学生上网或打印作业。特色在第2层,不同的房间是依据不同的人数、特点等设计的专用教室,几个人的促膝商量室、十几二十人的讨论室、每个人的专用室……真正能保证学生的各项活动有具体的地方,且保证舒适性。还有专门的学生作品展示的地方。
    手工制作实验室则各种工具齐备,机床、电钻、刀、锉等等,这些在国内学校绝难见到的,在这儿应有尽有。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那才是真的创作的乐趣而非应景。
    最后,我们去新加坡滨海湾水坝参观。在《永续新加坡》展览馆,我们通过《新鲜玩意?》《河流穿行》《流水处处》《滨海堤坝》《国小志大》《我愿意》6个展厅,具体了解了新加坡为解决淡水的艰辛努力与科技成果,借此引导人们自觉地珍惜水资源。导游在带我们参观水坝时,自豪地讲起建滨海水坝的三重利益:水源供应充沛,不再仰人鼻息了(马来西亚即将断供淡水);防洪,新加坡也有洪灾,据说前年河口地区被淹;休闲,为新加坡蓬勃的消闲活动再添新亮点。
    至此,新加坡学习之旅正式结束。

    三、感受
    感受最深的是,新加坡教育的“精神教育”。从一进入这个国家时听到、看到的“新加坡精神”,到在立化中学的“立化精神”,新加坡把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敢尝试、有主人公精神的学生做得实实在在。在把“领袖人才”明确写在目标中的各级学校,学生是大量参与进来,充满自信,充满骄傲。立化如此,圣尼可拉如此,南洋理工更如此。亚洲双语辩论赛与其说是新加坡教育部门或三所特选学校主办,不如说是一群学生在主办。志愿者、会场引导员、主持人、评判员、各场馆解说员,绝大多说是学生,甚至七年级的学生,虽不乏稚气,也出现错误,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人出来纠正、补充。
    其次,新加坡的“危机教育”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关于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前面已说过,在新加坡,国民并不以国家的经济发达傲人,听到更多的是,几十年前新加坡如何贫穷落后,新加坡的发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等等,所以人们的自觉意识高,把国家的事当做了个人的事,做事效率自然高起来。
    第三,新加坡人的“实在”。我们和所有学生一样,入住的是新加坡立化中学宿舍。宿舍设施简洁,但很实用、人性化。宿舍是两人间,约10多平方米的房间,安装有空调和电风扇,4个各3格的柜子,2个有柜门,2个无柜门,1个保险柜放在最里的无门柜中层。2张沙发床,其中一张下层可再抽出1张床。北边靠墙一张高且长的写字台,两边各有1个电线插孔,1个网线插口;2张高臂塑料椅子,是防止学生驼背;1个电水壶。两间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有热水器。没准备洗漱用品。用水很特别,龙头水小,且必须按住才有水,长按又有刺耳的哨音;水盆不给塞子,存不住水,洗漱尚且费事,更不用说洗衣服。他们的衣服学校统一洗。提倡的东西落在实处,主动的、被动的都需要每个人切实执行,这是在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少有高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国际观”。新加坡的大学、中学,很少有不与外面接触的,他们的学生去过很多地方。国小,但他们的视野不窄。立化中学的许永正校长诚恳地建议,虽然他们主办了第一届亚洲双语辩论赛,如果接下来还在这里主办也非常愿意承担,但他更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代表队参加独立组队参加,最好是轮流主办,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参与进来,相信会更有意义。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