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28 浏览量:1186次
我们,行走在寻春路上
——小记“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4年7月19日上午8时,第四届全国“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楚文化名城湖北荆州初中语文专场——凯乐大剧院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教研人员和专家名师。
此次研讨会以《课标》(2011年)已颁布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准备修订为背景,为深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堂目标与教学过程”为会议主题,分三项会议内容,即:专家学术报告、课堂教学展示课和语文教学论。
专家报告 高屋建瓴
报告一: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博导,漆永祥教授的《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漆教授从传统文化经典入手,寻根求源,由《春秋》《四书》《五经》等传统国学重温古贤遗风、感受人文魅力,他说“这些是经典中的经典、国学中的国学”,“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东西”,并提出“古人教育方式是科学的”,推荐“民间版的中国文化经典”以供师生参阅,如《朱子家礼》、《女儿经》、《小儿语》、《千字文》等。他引经据典,显现了理论高度,更彰显了学术深度。从历史经典到现行教育,漆教授将历史与现实接轨,针砭时弊地谈到了如下方面:
一是“不唯中高考而读”的功利语文教学观,要把阅读当作人生好习惯坚持下去;二是“让书声回归课堂和校园”,喟叹“朗朗书声”已成历史,倡导背书的传统和打好一定古文功底;三是“不要对汉字与母语陌生和冷漠”,并指出“恢复繁体字会是一种全民灾难,是历史的倒退”。四是“大分时代真的意味语文的春天来了吗?!”,强调语文教育形势并不乐观。他最后强调,能让一个国家立得住的东西,还得靠文化,告诫国人“当自己都看轻自己的时候,谁还看得起你“!他更强调,作为语文人承担着传承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漆教授的报告简练精辟而不乏幽默,语重心长而蕴含深情,不时获得满场掌声。
报告二: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的《语文教什么?》。
潘教授从他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谈起,以三个层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中的第二层面重点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具体如下:
(一) 三大背景:背景一: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巡礼。潘教授感慨语文教育面临困境是不争的事实,提出“抢救国文”之声早已不绝于耳。背景二: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他强调语文教学应回归到“言语生命”中去,不教“伪语文”。背景三:“写作本位”课改的登场,意味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对“阅读本位”的颠覆。
(二) 四大问题:问题一,语文课改教什么?揭示言语表现(说、写)是根本,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写作。问题二,为什么“语文课改就是教写作?”指出读是二度创造,写是一度创造。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高呈现,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实力的体现。问题三,阅读本位的“读写结合”与写作本位的“指向写作”有什么差异?明确两者之异主要在于以谁为主导,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写作,写作学情高于阅读学情。问题四,具体的写作是什么?即培养什么写作素养?提出不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是未完成的阅读,是低效、无效、反效阅读。一切为了写作,写作彰显人的存在。
潘教授娓娓而谈,见解独到,个性鲜明。他认为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的阅读是浪费生命,是误人子弟,是毁了我们的未来。他提出“读是末,写是本”,而我们很多时候是舍本逐末。最后,他强调了所谓“有效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即是“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强调了写作最能彰显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就是言语生命的观点。
上课评课 异彩纷呈
十六节教学展示课,课例多样,各展风采;亮点不断,各有千秋。
此次展示课涉及阅读教学(含:课内外现代文教学、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等)和作文教学,文体形式丰富,语言材料丰厚。而无论是衣着仪态、举手投足,每一位执教者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端庄大气、沉稳大方。每一节课,从开课前的亮相起,他们就用清亮的嗓音、标准的普通话、特色的板书、新颖的导入、恰当的过渡语、别致的结语、巧妙的细节处理、适时的点评、有意识的师生互动、课件设计的创意、精炼的表述、得体的肢体语,……接连不断地而又潜移默化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和耳朵。他们用扎实而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向听课者诠释着语文教师的风采,彰显着语文课堂的魅力。
评课环节采取四节一评的方式,分别由四位评委专家点评。这是所有听课者和执教者都很期待的时刻!在享受了视听大餐后,评委们独到精彩的评析观点,如同餐后的甜品,令人宜口宜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点评幽默犀利、实在细致、精炼独到,他的发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从学生需要决定我们教什么、怎样去教;如何选择学习形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的微处理很重要等等,总之,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她)喜欢的“梦中情人”?这是我们教者要下功夫的地方。
专家吴益老师的点评务实委婉、谦逊温和、凝练深刻。他的点评关注了教学细节,告诫教者:语文课不是一节课,是一门课程,要有教学长期性的认识和准备,强调应从语文实际出发,不做理论空谈,多元务实,量身定做,适合学生需要。
安徽省教科院杨桦老师的点评简洁明确,表现出沉稳大气、人文精准的风格。杨老师从解读与思考两个角度谈起,指出了语文教师应对阅读课如何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上下功夫,写作课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做文章,强调把研读文本作为语文教师终生的基本功、必修课。评委杜德林老师强调了教学中“文本过度解读”的现象,以及教师问题太多,呈“碎片化”的问题。
最后,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作总点评发言。大师以其精准凝练的评价一一盘点了16位执教者的课堂亮点所在,也针对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呈现引发的思考。余老师指出教材是永远是教师钻研的源头,是语文教学泛舟遨游的海洋。他语重心长地提出“让我们下功夫学会利用课文”,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真有收获,大有收获。据此,余老师提出“五个关注”:
(1)需要非常关注初中生语言积累与学用的课堂训练;(2)需要非常关注学生集体参与的占有一定时间长度与训练力度的读写训练活动;(3)需要非常关注语文知识包括文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势渗透;(4)需要非常关注运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的方法(如朗读训练、欣赏训练、课堂微型写作训练、课文集美背读写高雅训练的内容与形式);(5)需要非常关注提升教师个体的教材研读水平和教学素养,要非常关注对不同年级教学高度的研究。
由此,余老师满怀期望地进一步提出了关于“高效课堂”的六个基本要求:(1)着力利用课文(2)重在集体活动(3)实现语言学用(4)关注赏析训练(5)要求动笔写作(6)丰富课外积累。
学习归来 思考上路
紧凑有序的专家报告会、观摩课研讨在短短的三天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心中感悟良多,更感压力倍增。我在想:我们常常感慨“课不好上”、“学生不好教”,即便花去大量时间、精力备课、批阅甚至跟踪学习,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
【1】 我们是否真正从全体学生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了呢?
【2】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给足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了呢?
【3】 我们的教学环节是否形式大于内容的走过场的情况更多呢?
【4】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否太单一、太繁多、太琐碎,呈“碎片化”状态呢?
【5】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给予不同层面学生集体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了呢?
【6】 我们的课堂占有了太多教学资源,同时是否造成了“照搬堆砌”和“过度解读”呢?
【7】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机智地驾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呢?
【8】 我们的课堂是否有真正有效地走近学生、走进心灵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呢?
【9】 我们的课堂完成了预备的教学环节,是否意味着处理好了具体的教学细节呢?
【10】 我们的课堂搜取的助学材料是否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度地巧妙穿插介入呢?
【11】 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评价是否过于空泛甚至“不作为”,是否做到了有针对、很适时、能具体地点评学生呢?
【12】 我们的课堂拓展迁移真的课课都需要延伸,是否“不谋而合”地指向单一刻板地类文写作或赏析呢?
是的,想到这些种种“可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感到惭愧与不安。如果,我们还在慨叹“课不好上”、“生不好教”,那么,请让我们先来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课堂吧!首先,我们真的读懂课本、读透文字了吗?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深一层、再深一层、更深一层地钻研文本、研究学情、思考教法,等等。
第二,我们给予所有学生时间去读写背说的“课堂等待”了吗?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我们教师教学应具有的一种胸怀、一种境界,而不是走过场。
第三,我们的主导作用真的发挥了正能量了吗?我们的主导性应该是在学生课堂上迈不过坎时的那块跳板,是课堂中学生需要我们时就能及时站出来的那个人。
第四,我们在沾沾自喜、津津乐道自己设计的教学形式的“独创”与“精美”时,有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形式也许抢占了教学内容的空间,偏离了文本本质的轨道呢?我们有时单纯地认为形式可以代替内容,甚至把形式混同了内容。
第五,我们有那么多的朗读形式、赏析方式在不厌其烦地使用着,可是我们在真正带领学生读课文、学课文吗?真正读懂了、学到了吗?真正感悟了、训练了吗?我们似乎很难回答自己这些问题。
第六,我们计算过一堂课到底是自己的话说的多还是学生的话多呢?我们需要学会不说废话、少说问话。要知道,老师不问而学生会答是最好的效果。
第七,我们充分利用文本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训练了吗?更多时候,这样的表现机会只是给了小范围的一群人。而课堂需要的是更多的参与、集体的分享学习的时间和成果。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却很容易地会漠视了另一群甚至一大群人的学习存在与参与权利。
要反思的真的还有很多,而要做的改进和探索更是漫长而艰辛。古语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时候做学问,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耐性和只读圣贤书的甘于寂寞。做老师,无疑需要如此精神,而语文老师似乎更是需要。我总天真地觉得,语文老师不是应该活得更洒脱、更纯粹、更浪漫吗?因为,唯有忍得了性子,方能耐得住寂寞;唯有守得住孤独,方能静得下心思。而这样的我们,才能真正钻得进文本、吃得透教材、走得近学生。当心灵与心灵对话时,只有勤劳的耕夫,执著的守望者,才得见“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暖花开”。所以,请固执地坚守着属于我们语文人的那块广阔的麦田吧!在生活的田野上寻找诗意语文的本真,在语文的麦田上寻觅缤纷春天的气息,在执著的耕耘中享受“本色语文”的味道。
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你可以选择不当老师,不当语文老师,但是你当了老师,当了语文老师,就没有选择不去学习探求“真语文”的权利。正是如此,做个语文老师,我们还要不断内外兼修;做个语文人,我们还要继续上下求索。
我们,行走在寻春路上。
并且,还要一直向前走。 (教务处 文/王娟)
2014.7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