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量:1552次
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着力点。
高中教育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但普通高中受到升学率、重本率压力影响,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来加以破解和应对。新高考、强基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
在看待政策和改革时,有些人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常常会将某个举措或计划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政策,以一个固化的眼光去看待和解读。但实际上,新课改、新高考、强基计划等政策的出台,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套“组合拳”。
因此,我们不能将之割裂,而是应该拓宽视野地来看,不是仅仅关注某个改革、某项政策带来了什么,而是要宏观的看到这一系列改革背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无论是新课改还是新高考,包括今年刚刚落地实施的强基计划,对于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新课改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到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最重要的是,新课改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模式,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随着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逐步推进和落实,影响和变化已经产生,多数中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逐渐变得更为复杂:
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让许多非发达地区中学感觉无从应对;
如何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选科,怎样平衡学习兴趣与升学压力,是很多中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班制、分层教学,很大程度上考验了中学教育资源储备和教学教研水平;
赋分制的实施,使得高分考生群体大大增加,对于生源质量、教学水平不特别突出的中学来说,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大学录取多元化,使得高考不再是进入大学的唯一通道,该怎样把握好这一机遇,成为中学和学生面临的全新课题;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更多的向发达地区倾斜,非发达地区、非超级中学的优质生源逐年流失,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部分中学来看,则问题就更加突出:
新课改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之间的“绑定”关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科目,但也正因如此,就要求学生和老师需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和教学能力,一部分学生和老师对于高考已经疲于应对,更加没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新的挑战中。
新高考改革采用的选科制和赋分制,导致高分考生人数明显增加,以天津市为例:2018年698分以上考生24名,295分以上41人,690分以上累积87人······660分考生约排在全省1127位;在2019年,高分段考生人数略有上涨,不过幅度相对不大。
而在2020年,天津市实施新高考,受到“3+3”选考政策和赋分制影响,高分段考生人数大幅上涨,仅700分以上考生就达到了241人,较2019年增加了4.6倍,660分以上考生达到3523人,较2019年增加2371人。
随着高分考生群体的膨胀,“优秀考生”这条无形的标准也在不断被提高,所以很多新高考省份的中学在这样的压力下,更加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精力来为一线教师“充能”。
在外部环境变得愈加复杂的时刻,大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虽然同样处在新高考这条跑道上,但不同中学所处的起跑线和速度是不同的。
某知名机构Z老师表示: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可以依托于所在省份相对发达的经济条件,利用资本撬动更多优质教育、教师资源向自己倾斜,不断提升校本教学教研能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高水平教师,形成优质、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性循环。
反观一些欠发达地区或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普高、县高,内部环境发展受到极大制约。Z老师认为:由于地缘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三四线城市的多数高中对外缺乏这种吸引人才的能力,校本教学教研能力有限,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瓶颈明显,难以突破;对内缺乏分层选拔和培养体系及相关经验,多元化培养沦为空喊的口号;在内、外因双重因素作用下,优质生源流失加剧,从而陷入两难的恶性循环。
很明显,诸多外部因素并非只针对某一所或某一类学校,当政策变动、课程改革来临时,所有中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同的,谁能在这样的变革中更好的整合校本资源、合理借社会力量提升“软实力”、提前布局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谁就能逆势而上,取得成功。
以人大附中为例,2018年约有157人通过自主招生、领博计划、保送、高考等方式升入清北;2019年受到自主招生政策收紧的影响,清北录取人数下降到约111人;到了2020年,虽然受到首年新高考、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首秀、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这一数字重新上升至169人。
虽然仅靠这几个数字并不能完全证明以人大附为代表的一批中学,他们的“绝对实力”有多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高考时代,拔尖人才培养犹如逆水行舟,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的比拼和教育理念的较量。更长远的眼光、更早的布局、更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校本教学能力,才是新高考时代里,中学的逆袭之道。
那么对于很多普高、县高来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呢?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有限的内部资源,普高、县高乃至于一些重点中学,不妨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提升自身软硬实力。
1.做好初高衔接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其本身的衔接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要做好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首要就是做好初高衔接。
目前在北京部分中学开展的“1+3项目”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与并通过选拔达到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的学习,期间可免于中考。
我们都知道,中考需要耗费学生们较大精力来备考复习,普通学校到初三也基本都是以复习为主。而“1+3项目”免去中考,可以让学生在初三这一年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与高中衔接的课程上,同时也能更早熟悉和适应新高考改革所涉及的走班、选科等学习方式。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经过选拔而进入试验项目的学生,既能保证生源质量,又能更好的与高中学习和生活衔接,将原本用于复习备战中考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高效的学习中去。
2.合理引入社会力量
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并非一夕之功,那么基于教学实力有限、教研经验不足、缺乏培养体系的现状,合理引入社会力量,来辅助学校老师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个不错的办法。
参考“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选择有能力、有担当、能负责的企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由学校作为主体进行采购,机构提供成熟的课程服务、教学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拔尖人才教学教研体系。
3.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在引入社会力量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用新课改、新高考的契机,广泛采取新教材、示范课、专家分享等多重手段,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为学校教师队伍增加更多教学工具。
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各种研训活动,提高骨干教师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力,提升整个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4.科学选拔,分层培养
新高考改革的特点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考不再是进入大学的唯一通道,成绩也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中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有教无类”,而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选拔,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起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志施教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5.研发校本课程,沉淀校本教材
除了教师队伍外,更要重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研发和沉淀。在引入社会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结合本校特点,为本校教师队伍、课程内容进行赋能,重视内容和体系的沉淀,最终成为校本资源。
6.着眼未来,长效规划
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教育政策的实施,必然都是持续且互相关联的。比如强基计划,它改变的不是一时的人才选拔方式,而是结合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改革。或许首秀之时存在一定瑕疵,不过瑕不掩瑜,在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中,强基计划必定会不断升级优化,选拔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顶尖学者。
所以学校关注政策、着眼当下同时,更要为来年,甚至2年或3年后做好准备和规划。提前规划和布局,才能在未来先人一步,逆流而上。
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校进行删除。
(供稿:竞自中心)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