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量:2139次
聆听语文课,学做语文人
——第三届全国“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撰稿:舒畅)
炎炎的夏日,火辣的七月,江南的池州。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语文教师参加由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语会”)举办的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盛会群英荟萃,各省的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精英,齐集一堂,共商语文大计。或专家讲坛,或名师指点,或观摩展示······形式多样,内容精彩。此次活动既是展示的平台,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校亦派出了舒畅,吴金华,葛荣,鲁柏松等四位青年教师参加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有6场专家报告,16节语文教学观摩课。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从新课改,新形势的背景和角度出发,内容主要涉及到语文教师定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等现实的教学问题。替一线的教师从理论的高度解释了许多教学的现象和困惑,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而16位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青年教师的观摩展示课,更是直观展示了新课改形式下语文教学的方向。这16节课虽然选课文体不一,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选自的教材版本也各异,但是课件设计的精彩多样,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的预设生成,问题设置的迁移引导,小组活动的安排展示等无不显示着新课改的最新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语文的课堂是生命的,生活的,更是生态的课堂”。
本次观摩活动,接触了新课改最前沿的理念,聆听了课改十年来最有代表性的名师课堂。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育是在教人,用人性在教人。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贯穿始终的理念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但是要是问我们拿什么来教育这群活泼可爱却又时常出点错误问题的学生时,其实许多老师还是存在些许困惑的。但是这点不清楚,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理念,在现实比照下就是一句空话了。
“教育不是在教育政治家而是在教人,用人性教人。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为了现实而教,历史上永恒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语文的课堂应是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课堂”------北师大王富仁教授。
我想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就给出了答案。“捧着一颗心来”,这颗“心”,应该是“人心”更是“人性”!
语文的课堂应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态的课堂。
师生活动,小组交流等课堂形式将语文的课堂带出了满堂灌,带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之中。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还存在一些为了问题而出问题,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怪现象呢?这点值得反思。在观摩课中,来自浙江绍兴鲁迅中学的彭玉华的一堂《礼拜二午睡时间》一课给所有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他的问题设置不是自己所想,而是从学生课前提出的66个问题中筛选了4个,全堂就围绕这4个问题展开,让学生互帮互助,老师及时引导提点。打破了小说教学人物、环境、情节传统教学常规。在学生阅读时,时时提点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这节课,授课老师没有死搬硬套教参教辅,但是却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生活的信心。我想这比什么技巧,什么主旨都重要。师生在交流中真正是在用体验在交流,用心在碰撞。
语文课堂切勿脱离文本,也切勿囿固于文本。语文课堂应讲求预设和生成。
文本是载体,我们如果脱离了文本,整个课堂就是空中楼阁;但是我们如果仅局限于课本,那语文的教学就会千篇一律。如何寻找这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即关照文本又能拓展学生思维?是摆在日常教学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次观摩许多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首先就是预习案,导学案的运用。在上课之前就布置了学习的任务,让学生上课前就有了对文本的“阅读初体验”,然后在进行教学。课堂表现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其次就是上课问题设置的智慧。例如,江西南昌八一中学老师张玉璠的一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在最后深入阅读时,让学生给标题加一个标点符号。让人拍案叫绝,问题设置充满智慧,关键是让学生在加标点时,对文本又有了深入的解读和拓展,有了自己你的感知和认识,我想这就是生成的典型案例。
本次观摩内容丰富,对参会者,比赛者,观摩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我想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这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门永无终点的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所有的语文人只要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努力耕耘,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收获的果实,更有精神上的愉悦!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