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3 浏览量:2607次
高二(14)班 潘书馨家长 李明婕
编者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了推动家长们更好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效果,合肥一六八中学于2020-2021学年度寒假期间开展了面向广大家长的第四届“家教心主张”主题征文活动。家长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现将部分征文与广大家长朋友共享。
这一年:我44岁,孩子17岁。
工作对于我来说,完全驾轻就熟,家里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所以我总想着能够多陪陪孩子!可孩子上高中了,开始上寄宿学校,一周回一趟家,她开始不再依赖我,思想和行为都非常独立,她关于未来的梦想已经远离了这个家,忽略了爸爸妈妈。偶尔想帮她做点事情,她会反问:“妈妈,我多大了?”我立刻哑然,默默退到一边。
17岁的孩子,真的不需要我了吗?
不!17岁的高中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生活上的照顾,学业上的关注,是更深层次的陪伴,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
一、不要让爱成为孩子的羁绊
自从孩子住校以来,我就时时克制自己,忍住种种关心的冲动,我相信,天冷她会加衣,下雨她会带伞,生病她会吃药,她有能力照顾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每每孩子打电话回来,我总在电话这端传递一种信息,妈妈工作和生活安排的很充实,妈妈没有时间想你但妈妈对你很放心,你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刚入学那会,孩子担心我空虚寂寞,常想着打电话慰藉我,后来发现分别两地,各自安好,电话渐渐少了,少了挂念,专心于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孩子日益长大,放手是对她最大的爱。
二、让爱成为孩子的铠甲
放手不是不管不问,相反,我比以前更关心她,从打电话的频率到打电话的语气,我都特别留意,一点情绪的小波动都逃不过我的感觉。特别是考试前后,她情绪波动比较大,我和她爸爸会互相沟通,商量着做哪些事,说哪些话,如何缓解她的情绪,如何调动她的积极性,如何鞭策她差缺补差,树立信心又不骄傲自满。堪比制定一次严谨周密的行动计划。一周见一次面,周末的引导和陪伴要更为精准有效。
爸爸妈妈的爱,是孩子的铠甲,让她勇往直前,坚韧不拔。
三、爱是心灵的陪伴
对高中生来说,心灵的陪伴比生活的照顾更重要。我和她爸爸从未以父母的身份施压与她,也从未各种说教,朋友般和她相处,互相的倾诉和聆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知道你…”而不是“我觉得你…”,从她的角度出发,看待和解决问题。争分夺秒的间隙,往返学校的路途上,吃饭的餐桌上,我们总是聊得不亦乐乎,分享各自的观点。
进入高二阶段,我明显发现孩子给我打电话的频率变高了,时间变长了,总是不愿挂电话,有时聊学习的困惑,更多的是聊些琐碎之事。为了让她放松,我把日常有趣的的事都刻意记下来,等她打电话来就一一添油加醋说给她听,逗的她格格笑个不停,聊完一身轻松,心满意足挂了电话投入到紧张的学习。
有爸爸妈妈的爱保驾护航,孩子自信而阳光,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陪伴,她内心充满勇气,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去年下半年,孩子参加了2020外研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在班主任周健老师和英语李娟老师的鞭策指导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她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超强的英语应变能力进入总决赛并夺得全国一等奖,为学校争光。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即将成人,有效期将止,我们行使爱的权利更不可随心所欲。在这关键的一年半载,作为家长,如何实施我们的爱,需要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爱不是孩子的压力、束缚和牵绊,爱是孩子的动力、勇气和保障。
某一年,我51岁,孩子24岁。
她意气勃发,或学习或工作,有学习的能力、生活的本领,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青年。她勇敢而坚韧,快乐而丰盈,,自由飞翔于她的世界,而家是她起航的港湾,爱是她永伴的相伴。
(政教处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供稿)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