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园地 - 家校平台

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成长自尊

发布时间:2009.07.15 浏览量:1164次

"失败"的沮丧

上高中后,有许多学生内心是充满自卑和沮丧的,即使一些原来很出色的学生,进入中学一段时间后,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会陷入深深的失败感中。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不少学生过分注重学校客观条件,在比较中会感到失望和沮丧。

二是在新的集体中,以前习惯了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即使很优秀的学生,当来自各校重新组合后,如要排名次,也总有个第一第二第九第十之分。一般地说,名次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先拥有的知识水平、行为能力在退化,也许高手云集的地方相互的感染、竞争还会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但在序列中毕竟地位是变了,这对于原来较受宠的好学生会是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还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成为群体中名列前茅者,这种压力造成的失败感就会更大。

与此类似的高要求造成失败感的还有学习成绩。高中的学科难度大,评分标准高,不同于小学、初中,动不动就上90分、100分。在不少高中教师的手下,能过70分的就不易。但家长往往只注意到孩子高中与小学、初中绝对分数的比较,总是不满意孩子的高中成绩。其实,就分数的绝对数字来说,高中与小学、初中是没有可比性的,但许多人不管这个,过去能得90分,现在得了89分就是退步!这就使孩子感到永远不可能实现父母用心良苦的期望,因而更自卑、更沮丧。

进入高中后,家长应注意鼓励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而不是损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当孩子表现出自卑和沮丧时,应热情地帮助他们走出来。

沮丧的后果

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不少类似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好的潜质,但却无法发挥出才华和能力,内心里有着许多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如果随着时日的延伸不断强化,会丧失自尊,使学生陷入自卑和沮丧。这些自卑的、自我挫败的观念是许多中学生无法有效地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原因。当他们自认为能力不足以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无法满足自我或他人所设定的标准时,往往会反抗那些人所设定的标准,而停止任何可能成功的努力。

还有一些孩子会通过别的方面的行为来寻求别人对他的关注。在许多中学,都会发现一些学生藉着负面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如打架、喝酒抽烟、破坏公物、扰乱课堂纪律、干扰他人学习和休息等。这实际上是自卑、沮丧、受到贬损后走向负面反抗的表现。

对于那些成绩一时半会儿无法提高的学生来说,如果父母不断地数落、挑剔他们不努力,老是把他们与更强的同学比,那么,家长将陷入痛苦的充满失望的家庭战争中,而孩子也将变得更自卑、气馁。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最好的,都希望他们变得更优秀,这种期望的确用心良苦,但所使用的方法却常常导致子女的反抗行为和自卑感觉。那么,是否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来使孩子激发起进取的热情,建立起健全的自尊呢?

"完美主义"的家长只盯住失败

家长给孩子造成的挫败感是孩子缺乏自尊自信的重要原因,但这往往为许多家长所忽视。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卷面分数,而且对孩子升入高中后是否进步持非常片面的评价标准。尤其那些"完美主义"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应该做得更好。孩子很难令这样的父母满意。比如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次考试三科70分,三科90分。对着这份成绩单,要是父母能以欣赏的态度肯定那三科90分的成功,表示对孩子充满信心,再顺带鼓励那得了70分的三科也应如何努力,这样做效果就会很好。可是"完美主义"的父母往往会把关注的目光越过那90分的三科,而盯住70分的三科不放,这样就会使本来已得到一点进步的孩子重新陷入失败感中,认为即使我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令人满意。他们将失去进取的信心,变得自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绝望。

那么,家长的高期望高要求对不对呢?对。对孩子缺乏期望、不提要求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他们会令孩子胸无大志、缺乏进取的压力,也缺乏进取的欲求。过于放任的家长会使孩子沦于低文化低能力的层次上,将来一生都很被动。

关键在于我们的期望要适当,要求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应以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表达出来,在指导过程中充分体现鼓励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

我们在给孩子怎样的"自我观念"

高中是青少年发展自我观念的重要阶段。而父母、教师等对孩子发生重要影响的人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学业、处事的体验,都会对孩子的自我观念起到重大的左右作用。

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呢?

人渐渐懂事起来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打量着自己身边的这个世界,也不断地打量着自己。在不断认识自己中,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感受,或者叫做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观念或自我形象。你是谁?我是张三李四。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最了不起。我是家里的公主。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是大笨猪。我很有特色。我是学习上的失败者。我充满朝气。我比较受人欢迎。我怕黑。……

凭什么他们一个个说法都不同?凭什么就能知道自己是那样?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镜子。这所谓的"镜子",就是别人对你的态度、反应,你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处事的成败,你会了解到自己生理状况和舒适程度;通过对一些人和事的反应,你能归纳出自己的是非准则、道德标准和情感倾向。各种各样的“镜子”在折射着你的形象,渐渐地在你心目中形成了你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孩子的活动范围就在家庭与学校的小圈子里,家长和教师是他们面对的最重要的教育者,是给他们施加重要影响的人,因此,孩子在家庭、学校的处境,家长、教师等重要个人对孩子所持的态度、期望,对孩子的自我观念影响最大。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很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如果我们都抱怨孩子的失败,他就会变得自暴自弃、退缩自卑;如果我们不断地挖掘孩子的一点点长进并及时鼓励,他就会身处在一种总是在进步的氛围中,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我观念——自己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如果是积极的、良好的,人就会不断发现自己潜能,开朗、乐观、富有勇气和想象力地欣赏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而如果自己对自己都充满不如意,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或者总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出息的,就会变得消沉、沮丧,失去信心。

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有那么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否就很准确很中肯呢?

有人在一所小学里进行过一个调查。这所小学在广州算得上屈指可数的好学校。调查者让小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时,竞有超过三成的学生说自己是失败的人、“弱者”、“笨人”、“像猪一样愚蠢”、“差生”、“坏孩子”等等。这个调查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如果一所很好的学校里都有那么多如此差劲的人,那别的学校不坏透了?显然,这些小学生对自我消极、否定的评价,是受到某些比较苛求的家长和教师的影响的。苛求的镜子放大了他们身上的短处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因而也扭曲了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形象。

这样给孩子造成伤害、导致自卑的评价会不会发生在我们对孩子的言行态度中?我们都很值得想一想。

做一个鼓励型的家长

鼓励,是为了建立个人良好的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强调个人的潜能和给予正面认可的一种过程。在孩子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开始遇到各种挫折时,父母可以通过正面的鼓励,对他们潜能的认可,让他们恢复自信,坚信自己所可能拥有的任何能力,坚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哪怕经受更多的失败,总会变得更好,总会获得成功的。

鼓励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重的基础上的。鼓励型的家长能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条件,他们在向孩子提出进取要求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障碍时,更多地是从正面的鼓励、肯定和引导,去鞭策孩子,而不是用贬损式的、带有负面情绪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如果孩子总是无法令父母感到满意,总是受到别人的蔑视,他就会形成“自己是不行的”这样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孩子个性、兴趣、特长各异,如果家长持过于“完美主义”的要求,就会使孩子陷入失败感中,损害了自尊,变得绝望。

因此,鼓励既能保持孩子的进取信心,又是维护孩子自尊的有效方法。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后,由于环境转换中引起的种种不适,除了极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人在学业、表现或交往、处事上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失败。人不可能没有失败,这可视为对成长中的孩子的一种锤炼。家长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从并不顺利的成长中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挫折中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人难免有失败。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失败往往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对失败所持的不正确态度。

每进入一所新的学校,每升上一个新的年级,每一个新学期开学,每增开一门新课,每翻开一个新单元,每转换一位新的教师,甚至每一次考试或测验,同学间的每一次竞赛,都可能成为一些人的转折点。有的人往往因一时的不适或失利,便垮下去了,从此一蹶不振。在教材明显加深、科目增多的高中阶段,往往有不少人在初始阶段一下未能适应,没拿到高分,从此便厌恶甚至害怕了某些科目。有的人平时成绩并不很差,一次测验或考试考砸了,榜上那排名一下拉下来许多,就从此非常紧张,越战越怯,渐渐真正成了学习上的后进生。 
失败,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失败。通过失败,自我意识较弱的人会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某些方面的条件和能力,从而导致不断的失败,而最终走向退缩、放弃,向命运举起了白旗。

在挫折和失败中退下去的人潮中,总是有许多人迎上去了,崛起了。这样的事例,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就在我们的学生之中,都随时可以找到。

鼓励型的家长在孩子处于沮丧、失败时,应给予孩子信心上的支持,为孩子创造一些走出失败的条件,保护好孩子的自尊自信。

1.保持尊重、接纳的态度

    鼓励型的家长会避免将孩子与别人做攀比。他们不会使用贬损的、奚落的否定性语言去伤害孩子,比如抱怨孩子为什么比不上别人。在孩子失败时,会以理解、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努力了,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孩子努力了,但失败了,也不简单地去责备,而是肯定孩子所作的努力,鼓励孩子重新振作。对孩子的一些失败保持中立的、冷静的态度有时也是一种鼓励。考试考砸了,有的家长只是平淡地说:“许多人在高一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坚持下去就会好的。”一句话就能消除孩子许多沮丧抑郁,重新获得自尊自信。

2.给予热情、有效的帮助

鼓励型的家长在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去实现目标的同时,也非常策略地在孩子陷于困境时给予热情、有效的帮助。可以说,即使看上去最满不再乎的孩子,在拿到令人难堪的成绩单,或在某项评比中发现自己落伍时,都会有过不服气、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的时候,只是因为多次下了决心,或方法不当,或缺乏毅力,或目标定得过高,或其他原因,在多次努力都失败后,才变得沮丧、消极、自卑,最终变得放弃、无所谓起来的。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成人施以援手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恢复自尊自信,获得成功。人不怕偶尔的失败,最怕的是连续失败,又无法挽救。有人做过一个梭鱼吃小鱼的实验。实验者把梭鱼与小鱼放在鱼缸里,用玻璃把它们隔开。饿极了的梭鱼每一次扑向小鱼都被玻璃挡了回来,这样反复多次,梭鱼终于绝望,不再扑食。实验者撤掉玻璃,梭鱼也不再扑食。最后,梭鱼饿死在自己的食物——小鱼旁边。如果一再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这种“习得性的失助感”就会使人放弃努力,从此不可救药。

因此,对孩子的努力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条件,调整目标难度,……即使仅仅是给予孩子一点爱的表示,如让他知道父母在关心着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走过这段艰难,这一切都能给孩子极大的鼓励。最忌讳孩子在连续的失败后回家还要面临没完没了的责骂、奚落。

3.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是由当事人本人的努力创造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由教育者创造的。在同样的结果面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也可以令人沮丧得抬不起头来。如前面举过的例子,考了三科70分三科90分,以欣赏的态度赞许了孩子90分的成绩后,对70分的科目提出努力要求,孩子就有成功的心理体验;撇开90分的三科,只揪住70分的科目不放,“你看看你看看,没有一次令人满意?”、“你怎么就不能少出点错”、“我看你的偏科是没治的了”……,在这样的责备下,孩子能不充满失败感吗?

成功的体验还在于观念上的改变。要给孩子自信,鼓励型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在家里整理了一回内务,晨跑延长了500米,又长高了两公分,做了一件不求回报的好事,顶住强烈的诱惑自觉地关掉电视机,给父母亲笔题写了生日卡,……甚至,在失败和错误的结果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所有的科学家都曾在失败的实验中发现过希望所在。只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挑战。

成功的体验还来源于对近期目标科学、合理的设定。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我们都要求他们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但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又必须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递到面前来的食物没意思,仅经过无数次扑食仍无法得到的食物也太不现实。有句流行的说法,说是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就是说要让孩子付出了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开始跳得低一点,成功了,自信增强了,再跳高一点。不断的成功使孩子跳的高度不断增加。帮孩子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如果过去对孩子期望过高,就应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的胜利能改善孩子的失败心绪,恢复自尊与自信,从而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