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园地 - 家校平台

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量:2324次

第二届“家教心主张”家长征文选登(15

高二25班 李云岫家长  李揽月 )

编者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了推动家长们更好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效果,合肥一六八中学于2018-2019学年度寒假期间开展了面向广大家长的“家教心主张”主题征文活动。家长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现将部分征文与广大家长朋友共享。

 

写下这个题目,我不禁哑然失笑——讨论家庭教育,至于要像外交战略吗?可是,当我想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尺度上来考量,描述一下我心中理想的亲子关系时,“伙伴”这个词一下子就蹦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与子女是伙伴关系?因为我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模式、格局与视野上都失去了优势。

所谓家庭教育,无非是父母与子女相处之道。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放在传统社会,那是“五伦”中的第一伦,是“三纲五常”中的第二纲,无比重要。传统文化中所谆谆教导的亲子关系,无非是“孝顺”二字,核心是“顺从”。子女为什么要顺从父母?是因为父母比子女高明。如果这个前提不复存在,那么家庭伦理的结构也就会相应变化。

    

一、过去的父母为什么比子女高明?

过去的父母为什么比子女高明?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智慧主要来自人生经验的积累,父母年岁大见识多,自然比子女高明。

在农业社会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男耕女织,虽然屡有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是停滞的。据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所言,就算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明清两朝,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为零。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上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当西方人开启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出现“三权分立”的现代国家之际,我们依然北修长城,南禁海运,死水一潭,固步自封。

总而言之,在一个停滞的农业社会里,父母要比子女高明,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诲,也无非是生活习惯、处世哲学、人情往来的智慧,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托体,思维的复杂程度也主要是专注在对人情世故的琢磨上。其次,在铁板一块的专制社会里,思想控制逐步升级,全民思想统一到四书五经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服从意识深入骨髓,父母在子女面前具有天然的权威性。

    

二、现在的父母为什么不比子女高明?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们赶上了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十年寒窗的知识储备一下子都过时了,我们坎坷走过的人生经验已不足以指导孩子。当我们这一代70后晋级为父母,信息革命已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年轻的时候,社会论资排辈,处处欺负年轻人;当我们不年轻的时候,社会又崇尚新奇,处处欺负年龄大的人。“十年媳妇熬成婆”在传统社会是功德圆满,在现代社会却是悲剧:“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婆的权威与优势已丧失殆尽。

物理领域有个奇葩的词,叫“吓尿指数”。举个例子说,如果孔子穿越2300年到甲午战争之前的大清,生活上可能没有太多不适应,而一个清朝人如果穿越一百年来到现在,看到天上的飞机、地上的高铁,看到手机这个怪物,看到人工智能,可能就会吓尿。而一个清朝人的生活如果想把前代人吓尿,可能只有穿越到石器时代,一群腰围兽皮、手持长棍的部落人群会被房屋、田地、衣物等东西吓尿。物理学家认为人类在21世纪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1000倍,下一个吓尿指数可能只需要几十年。

在这种“变、变、变”的生活中,在“快、快、快”的节奏下,在互联网等新知识面前,我们与孩子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由于我们的求知欲与精力不再旺盛,我们跑着跑着就落后了。而且社会空前的多元化,涌现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物、种种不可思议的职业方式,我们看不懂的事情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面对这个现实:身为父母的天然权威性已不复存在。你经常与孩子起冲突的原因,表面上是他们不听话,实质上是你的话不值得听。

    

三、家庭伦理结构的变化不再力挺家长的权威性

现代社会,不再无条件地力挺家长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是几千年来日益强化、写进“三纲五常”的。

《礼记·大学》里面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逻辑链条看似完美,其实简单幼稚,让人以为家庭的管理规则可以无限扩大到国家治理,只要有本领管理好家庭,就有本领治理好国家。基于这个设想,古人无比重视家庭秩序,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用种种有形和无形的绳索把年轻人固定在家庭等级结构中。

从历史的维度而言,过去的孩子不仅属于家庭,更属于家族,个人寄身于大家族之中,所以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农业社会多是聚族而居,在家族中搞出纲常伦理来,秩序森然,所以《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才那么有权威,可以对族人施以刑法。而现在,社会结构完全变了,家族的概念弱化,如今的孩子起名字,也不再用表明辈名的字了。种种捆缚都已远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为轻松,更为自由。社会也不再强化父母的天然权威性,相反,社会强调为人父母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训的职业,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可以胜任的。

如果我们在观念上还紧抱着家长的权威性,就会力不从心又气急败坏。尤其是当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充满着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刚刚认识新鲜的世界,在学校里,知识的灌输让他们有一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狂傲,对我们的意见不以为然,认为我们什么都不懂。而我们这一代70后父母,已告别了事业的狂飙奋斗期,很难再积极进取。两种生活状态也很容易发生冲突。

 

四、同样不高明的我们将何以相处?

在新时代面前,我们与孩子都是“学生”。有幸处在时代巨变中的我们,有必要厘清现实,减少焦虑。

首先,自我拯救,不要落后于时代。网络社会天然歧视年龄大的人,年龄大了就会落伍、过时。可是,借用电影《飞驰人生》的金句,“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不论是为了与孩子更好地相处,还是为了自己以后的事业与生活,我们总要一直学习下去,不能掉队。

其次,不要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人生。中国的父母是最有牺牲精神的,一些妈妈为了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大部分职场妈妈都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是从整个人生旅程而言,我们自己也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第三,要尊重孩子,是真正的尊重,不是假装的。你只是那个把他(她)带到世上的人,你无权包办他的人生规划,无权干涉他的重大决定,你只能提参考意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从长远来看,他们肯定各方面都比我们更强。

第四、要充分理解孩子。这一代00后新人,他们更加开放、自信、国际化。他们没经历过扭曲丑恶的年代,他们的性格更坦诚、更阳光,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晒”出来。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他们想从家庭中得到温暖和肯定,而不是指责与讽刺。经常换位思考,或可减少些焦虑,更加心平气和一些。

(政教处 供稿)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