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7 浏览量:255次
耕耘三尺讲坛 奉献成就人生
——记合肥一六八中学首届师德楷模张尚镯老师
清癯疏淡,谈吐儒雅,这是合肥一六八中学首届师德楷模张尚镯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张尚镯老师绝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课堂总是有一种气场,让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说,听张老师上历史课,不只是有趣,更有味,有一种浓浓的家国味,一种让人不能自已的思古之情怀。还有的学生说,听张老师的课,如闻韶乐,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同事们评价张尚镯老师的课 “充实而空灵”,既如宫廷点心般精致唯美,又似家常小菜般实在有味,百听而不厌。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张老师,绝对放心,他的“严、实、精、细”的工作作风我们能在孩子的改变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一个老师是怎样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同事的认可和家长的信任呢?带着疑问,我们回溯张尚镯老师的教育生涯,找寻他广受称誉背后的答案。
张尚镯老师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教三十年来,张老师清清白白为人师,孜孜不倦钻业务,勤勤恳恳忙育人。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型老师,不仅要在提升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更要认识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这个“诗外”,就是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老师”、“管理型老师”:不仅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做阅读的杂家,还要及时关注学科动态;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还要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们总是“亲其师,信其道”的,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才能管理好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管理上做到了“不令而行”,才算是打通了师生传承的脉络。
崇善致美,笃行致远
教育,使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得以延续和发展。教师,只有抱定献身教育的理想,才能充当人类知识、道德和美的传播者。张尚镯老师,正是这样的传播者。
如果说报考安徽师范大学,进入历史系学习,这样的人生之路多多少少带点偶然性,那么,安师大的学习生涯,则是确立人生信条的四年。在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伟大思想的熏陶下,他驱除了功利之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耕耘三尺讲台,用自己的真诚和汗水,奉献教育事业,在成就学生中成就自我。
工作十年,张尚镯老师就已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比如1997年获肥东县教委颁发的“历史在97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证书,年度考核获1998、1999学年度优秀证书,2001年10月获所在学校授予的首批“首席教师”称号,但是他不满足于这些荣誉!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和一批志同道合者,来到刚刚成立的合肥一六八中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拓荒者总是疲惫而艰辛,但又是幸福而从容的,因为他们有对教育之善的追寻,对教育之美的渴求。一切都是新的,没有历史的负重,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这正适合理想主义者挥毫泼墨。他和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同仁一起,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长期奋战在历史教学、班级管理和年级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上。永不满足,不断超越,是张尚镯老师的人生信条。如今,张老师治学之严谨,管理之实在,做事之认真在合肥一六八中学有口皆碑。
当下,教师们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较其他行业并没有优势,但张尚镯老师对此十分淡定,看淡金钱,看重学生,这是张尚镯老师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他工作起来,无怨无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为人师者才有挺立讲台、传经布道的底气。张尚镯老师深知这一点。从踏上讲台那天起,他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及时更新观念,提升个人素养。
历史学科,浓缩了人类数千年文明的精华,头绪多,跨度大,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许多学生视为畏途。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张老师看资料,拜名师,在备课和授课上狠下功夫。在备课环节做到准备充分,视野宽阔,力求精深,高屋建瓴;在授课上力求课堂精简而高效,实用而有趣。张老师认识到,教、研是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两翼。双翼齐备,方能展翅高翔;缺失其一,则只能止步不前。张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且及时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教以来,他的文章频频见诸《安徽青年报》、《合肥晚报》、《中学政史地》等报刊;他撰写的论文《从高考失误谈强化复习方向》、《指导学法,培养能力》、《问题导引教学方法的初探》、《问题导引教学方法的初探》、《历史教学导学法实验报告》、《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等获得省市级评比一等奖;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鸦片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等获得省级评比二等奖;出版专著八部…… 每写一篇文章就是一次水平的提升,每出版一部专著就是一次境界的涅槃。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张尚镯老师凭着自己的向学之心在历史教学领域里不断进取,不断收获。“君子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张尚镯老师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谦逊态度和沉潜精神,成就了其在学生、在家长心中卓越的声名。
博爱宽容,奉献担当
身为教师,应当心中有爱,对学生一视同仁,宽容为怀。
作为党员,更需要有奉献精神,遇到棘手问题时应当仁不让。
张尚镯老师常常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以爱心为底,以宽容为怀,与耐心作伴,用真诚感化。这些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难。面对成绩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甚至品行不够端正的学生,即使是他们的家长,有时也难免会焦虑烦躁,但张尚镯老师总是能以他的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这些孩子从规范做起,从细节开始转变,规范他们的言行,树立他们的信心,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从合格走向良好,从良好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说一个小故事。
2016届高三文科宏志班学生刘某因个人情感困境、成绩不理想等而出现烦躁情绪,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老师的交流不是很顺畅。张老师在耐心地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联系家长,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但家长以生意忙为由不能来校。于是张老师三番五次找刘某谈心,赞扬他的智商,分析他的优势和劣势,以历史上一些经历坎坷但终成大器的优秀人物为例,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每次月考之后,张老师都要与他交流考试心得,对于他的一点点进步,予以充分肯定。不仅如此,张老师还经常到生活区刘某的宿舍,嘘寒问暖,帮助他整理内务。张尚镯老师真诚的关爱,使刘某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对自身遇到的一些困难有了正确的认识。高考结束,在得知儿子达到一本线后,刘某的父亲对张老师说:“说实话,我对他其实是失去了信心。我之所以不想来学校和老师见面,是因为我实在拿我的孩子没办法。我的孩子能有今天,全是张老师您的功劳!”
张尚镯老师深信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只要老师多一些尊重和关注,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完全可以将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导航,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追求崇高,理念先进,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学校之幸、国家之幸?
我们为合肥一六八中学有这样卓越的老师而喝彩!(图文/黄承元 整理编辑/张文生)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