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园地 - 德育动态

“三不三做”家长炼成记

发布时间:2019.05.05 浏览量:2388次

第二届“家教心主张”家长征文选登(13

高一28班  戴逸尧家长  鲍李萍 )

编者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了推动家长们更好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效果,合肥一六八中学于2018-2019学年度寒假期间开展了面向广大家长的“家教心主张”主题征文活动。家长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现将部分征文与广大家长朋友共享。

 

接到学校关于开展“家教心主张”家庭教育文章征集通知,孩子提出我们应该带头写,理由是班级活动班长要带头,班长的家长也要带头。我没有反驳的理由,也没有好的教育理念分享,唯把近一年来,自己心理历程记录下来,在孩子在成长和升级中,定位当一名“三不三做”家长,努力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分析+建议,不武断,做一名“弱”家长。2018年,孩子经历了第一次人生大考和第一次艰难的抉择。在中考报名前,为即将上哪所中学我们和孩子产生很大分歧。民乐特长生报考、168自主招生、中考这三种渠道,我们希望孩子都参加,做多手准备,增加选择机会。我们把民乐特长生报考的目的和对应学校的优势告诉他,甚至动员孩子时任老师多次劝说,孩子仍然主张考自己心仪的高中,否定我们建议权,执意不报考特长生。

中考后面临的大事就是填志愿选学校。说是选学校,实际上是被学校选。孩子中考虽正常发挥,选择学校时还是比较尴尬,分数远没达到可以不用摇号直接上心仪中学的程度。那么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参加摇号,摇到心仪的学校概率只有三分之一;二是选择已通过自主招生的“一六八中学”。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自主抉择,孩子犹豫不决,烦躁不安,甚至拒绝与我们讨论填志愿事情。我们虽心急如焚却不能武断帮他选择。我们一遍遍地把两种选择的利弊剖析给他听,提出我们的倾向性建议。为了帮助孩子最后下决心,在填志愿前一天,带着孩子到“一六八”实地参观,看看食堂、教室、寝室和校园环境,看看宣传栏,找学长了解情况。孩子最终决定选择“一六八”中学。

孩子在qq空间里写道“选择了这个学校,我不后悔。到了高中,生活中多了几丝乏味,学习也很累,但是,我从日常中发现了快乐:我有一群优秀的同学,他们朝气蓬勃;一群年轻的老师,他们个个独当一面;一群乐观的室友,他们都是一个个小太阳…….。当然,我还有心中的信念。”“我找到了共产主义战友,发现了新的爱好和方向,找到了全新的学习方法,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我很欣慰看到孩子身上的变化: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越来越有责任感和担当了;曾经的心浮气躁,变得更加沉稳和有思想见解了。

放手+牵挂,不包办,做一名“懒”家长。上高中后,我们给孩子办理了住校手续。一是学校管理很严格,希望孩子能在住校期间树立起高效的时间观念;二是通过集体生活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与同学室友相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住校后,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不知道如何掌控孩子,聚少离多,从小学、初中,孩子干什么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上了高中住校了,我们好像提前进入“空巢”,刚开始心中空落落的仿佛被赋闲,被架空,心里特别不踏实:孩子能不能适应集体住宿的生活?睡眠够不够?会不会洗衣服?没有家长督促有没有好好学习?作业能不能做完?心中虽有无数种牵挂,但是与孩子约定不能中途变卦,至少坚持一学期。

孩子每次从寝室给我们打电话总希望他多聊点,把学校的情况跟我们多说说,可是每次还没聊“尽兴”,孩子总是提醒我,还有别的室友要用电话,不能多说。那时心中虽不舍,还是欣慰孩子有兼顾别人的想法。刚开始孩子诉说种种不适应:衣服洗不干净总有泡沫;洗澡要排队、吃饭要排队、打开水要排队;觉不够睡,早晨起不来;作业太多写不完;食堂蔬菜少,没有鱼虾……都是些生活琐事,慢慢地孩子跟我们探讨的是班级集体活动、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特点、与室友同学们之间的种种趣事。事实证明,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家长的放手和尊重,让孩子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关注+欣赏,不唠叨,做一名“闲”家长。作为家长最忌讳的是唠叨,尤其是当妈妈的,很容易就被贴上唠叨、啰嗦的标签。很不幸,我也是一名唠叨妈妈。孩子上小学时,与他的小同学们开玩笑,问他们家有没有“鬼”。其他同学纷纷摇头说没有。孩子故作神秘地说,我家有啊,我妈妈是“唠叨鬼”。我当时非常震惊和尴尬,没料到在孩子的眼中是如此“恶劣”的形象。

孩子刚上高中,我仍然戒不掉“唠叨”。一得空就想多问学校生活、学习情况;一说事我就想表达我的见解和看法;一说某次考试结果不理想,我比孩子还着急,瞎推测原因;一说到某件事情没处理好,我就指责孩子没用心做……一周回来一天半,常常闹得不欢而散。在孩子爸爸提醒和孩子多次抗议下,我决定做一个“闲”的家长,集中精力做好后勤保障,其他的不再瞎指挥,乱推测,并自我调整心态:多关注,多欣赏,多鼓励。得失成败,努力就好。嘴巴“闲”下来,耳朵竖起来,孩子倒更愿意分享学校事情,家庭氛围也更和谐了。

唠叨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沟通少,沟通少是因为没有倾听,没有倾听是因为没有尊重,没尊重就缺乏信任,缺乏信任就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如此恶性循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大。不想孩子在你面前选择性地“失语”,建议做一个“闲”家长。


(政教处 供稿)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