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3 浏览量:3362次
——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一点思考
许静
摘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经历较完整的美术鉴赏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形成创造性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教学的“领导力”,学会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性研究型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针对不同作品呈现出的表现形式进行图像识读,进而进行审美判断,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学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进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
关键词:审美框架 核心素养 美术鉴赏
自2013年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出开始,经过几年的研讨和论证,2017年教育部正式出版了美术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高中美术课程的开设如何应用到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上,将是美术课程发展的重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开设美术课,就是实行基础美术教育,将美术学科素养培养的全面性、普及性的路线贯彻到底。美术鉴赏模块具有自己的学习特异性,它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别、识读能力,对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判断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针对不同作品呈现出的表现形式进行图像识读,进而进行审美判断,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是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要努力的方向。
一、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特异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品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以及一定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掌握真或善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力,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中独立的学习内容,同时又能从形式、技法、创作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由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方面组成,从鉴赏基础上来看,美术鉴赏不同于音乐鉴赏、文学鉴赏具有欣赏过程的时间性与顺序性,当美术作品展现在观者面前时,它便彻底展现了其全部内容,观者可以首先感受造型、色彩、内容、或整体感觉,它因人而异,随心所欲。观者本身的学识修养越深,能感受到和体验到的就越深刻。从鉴赏内容上看,美术鉴赏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新课标规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18学时,时间有限,然而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又何其多。从绘画种类来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版画、雕塑、建筑、民间工艺、设计等等;从作品内容分:有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3、从艺术流派分:中国有“吴带当风”,“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西方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自成体系,但也都有相应的局限性,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塑建学生独立审美框架
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不少鉴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思考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往往会以画的“像”与“不像”,“能看懂”或者“看不懂”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感受,他们说的“懂”,很多也就局限于看出画上画了些什么。在此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的气息,也和艺术品的创作、欣赏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架其独立的审美构架,在新素养的美术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教学目标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经历较完整的美术鉴赏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和一课一练的教学习惯,形成创造性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教学的“领导力”,学会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性研究型教学设计。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美术知识术语,建立美术鉴赏的基础,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不同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引导学生联系美学历史,地理哲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艺术家是如何利用主题造型元素。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理想和文化观念。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点。
(二)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的方法体系有不少,一般都是遵从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探索这一过程。如得到了很多老师和教育界相关专家的认同的美国乔治大学费德门教授的美术鉴赏程序,他把美术鉴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并掌握这样的鉴赏方法,下面结合梵高的《星月夜》 来介绍阐述这一鉴赏活动过程。
(1)叙述。用语言陈述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对于《星月夜》,学生很容易答出“画面上有燃烧的松树、村舍、夜空、月亮、太阳、漩涡”等内容,这些都是如实的表述。
(2)形式分析。包括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如果说上一步是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那么这个步骤则是要求学生观察那件物体是“什么样子”。作品《星月夜》从造型上看,是令人感到诧异的、因为扭曲、流动的天空、火焰般的松树根本不是平时能看见的样子的;从色彩上看,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https://baike.baidu.com/pic/%E6%98%9F%E6%9C%88%E5%A4%9C/52889/22769906/42a98226cffc1e175602a39e4190f603728de9e4?fr=lemma&ct=cover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从构图上看,该画面构图极为准确,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无边的宇宙,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3)解释。即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这就是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等问题。《星月夜》表现出了凡高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这段时间他正住在圣雷米疯人院,但这件作品是在他神智清醒的时候画成的。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还有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他以浓烈厚重的用色、有力颤动的用笔表现了他在自然面前的惶惑不安:我们可以看到在画作中宁静的小镇夜晚整幅画的背景色基调是蓝灰色,有那么一点点压抑和忧郁,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境遇完整地表达出来,冷色的基调符合他的心境。而这幅画作的笔触看起来都非常用力,每一笔坚实的笔触色块似得小点在画布上用力地画下,就好像他在生活中每一步付出的艰深努力一样。夜空中涌动的热烈气流就好像现实的漩涡在席卷整个梵高的世界,繁星如睹俯视着大地,一切都令人恐怖地扭动起来,现实中他没有办法表达的热情,这时候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了,用色彩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并赋予这些色彩以象征意义,是凡高最有特征的艺术手法。
(4)评价。学生了解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的意图以后,就不难去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与统一了。这比单纯用“喜欢”与“不喜欢”去评价作品要合理得多。这幅作品让我们看见一个孤独的灵魂,怎样书写他眼里的绚烂。这份绚烂,如此激烈,如此鲜艳。
学生在运用这个程序进行作品欣赏时,由感受到比较分析,再引出教师的解释,最后产生评价,整个过程由直观感受到理性分析,由易到难,紧扣美术学科的特征,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美术鉴赏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结合“直观性”、“启发性”“对比性和共同性”等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讨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和看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所以教师重要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改良主义,让它适合于自己,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构架自己的审美方法和框架。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鉴赏课程,不应该是能不能看懂一幅画,知道不知道某一幅作品的作者出处,美术鉴赏课程需要解决的帮助孩子们树立自己的审美框架,获取一种思维的趋异性、独特性、变通性、转化性、多元性等。当每个学生能够在美术鉴赏课程里,知道美具有多样性,了解到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能够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问题处理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其核心素养才是真正地达成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 美术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