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3 浏览量:3300次
——论音乐剧活动在高中音乐评价中的优势
纪思思
摘要: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评价,是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针对如何在现阶段进行既能提高审美感知,又能让学生有艺术表现,同时深入文化理解的音乐评价问题,探讨了一种自主分组、集体完成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的考核方式,通过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验效果表明:这种评价方式聚焦培养核心素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完成考核评价,也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成果,让枯燥紧张的考核变的有趣和丰富多彩,学生乐在其中,开拓了新时代音乐教育的考核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评价 核心素养 音乐剧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高中音乐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课程设计,引领教学实施,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综合体。
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评价,是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应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出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采用具有音乐艺术特点,能体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方式。
一、现阶段音乐课考核弊端
当下音乐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提到音乐课的考核评价就会有种无力感。学生往往对音乐考核评价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谈考变色”。而长期以来音乐课的常用考核评价方式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出勤率和上课表现更多的体现了学习音乐课程的态度,不能完全体现学习的效果,无法体现学生的审美感知、更无法展现学生的音乐能力;写乐评、做试卷等书面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体验,但是艺术表现力这个重要的素养得不到体现;单一技能考核,比如唱歌等,作为艺术表现素养的体现,虽然好操作,但是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从小训练、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来说轻松可以拿到高分,在评价方面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现阶段的音乐课考核评价方面需要一个更全面展现音乐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的测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们喜欢和乐于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
二、尝试改变音乐考核评价
音乐课程围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水平的观测、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不断提高。如何在现阶段进行既能提高审美感知,又能让学生有艺术表现,同时深入文化理解的考核呢?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再多次尝试不断实践后,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活动考核模式。在高中的音乐课的测评中通过自主分组,集体完成一个音乐短剧的创作和表演。首先我会通一过PPT的展示,提示音乐剧的基本创作流程和要点、所需要分配的人员及任务等,请他们分组讨论,填写《音乐剧实践活动记录》并且课后完成排练工作。在最后表演的时候,很多组的学生都带给我极大的惊喜,不论从情节的铺陈、线索的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内容的选择和舞台表演、气氛的烘托甚至是道具的制作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精彩,有很多亮点,让人忍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评价方式展现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果,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学业水平和发展方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为老师和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参照。
三、音乐剧活动在高中音乐评价中的优势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音乐剧的编创和表演活动可以展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剧作为一个以音乐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首先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很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根据剧本的故事构架,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选择或者创作适合的音乐作品、音乐片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通过义务制阶段的基础音乐教学,学生对音乐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和音乐独特的已经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体会。这些扎实的音乐知识和强大的音乐技能在初创阶段就能够体现出来,比如有个小组在整个音乐剧的创作中选择了一个主题音乐——电影《雨中曲》的主题旋律《SING IN THE RAIN》,这首歌曲作为整个剧目主题旋律贯穿始终。该组的音乐编辑灵活的运用了音乐的基本要素:速度、力度、强弱、音色的变化,让这首歌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用慢速的钢琴伴奏的独唱表现忧郁伤感的离别情绪;用活泼清脆的齐唱营造出欢乐的节庆气氛;灵活的使用空矿泉水瓶作为打击乐器,配合强烈的节奏把这一熟悉的旋律变成热情奔放的舞曲配合上同学们的舞蹈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感知:有的组展现了深厚的传统中国音乐文化的底蕴;有的组展现出来各种不同乐器了解和熟悉;有的组展现出对流行音乐品类的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音乐剧编创和表演活动能陶冶情操,深养美感,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造能力。
2、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音乐教育本质上的实践特征,需要学生参与丰富多活动样的艺术表现活动,音乐剧作为一个拥有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音乐编创等活动的综合体,在表创演过程中使学生能享受到音乐表演的乐趣,同时不断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培养艺术表达能力。
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鼓励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音乐剧的考核过程中,分组进行考核,在团结合作做到本组最优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各展所长,在团队中要找到最适合的位置,充分展现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艺术表现素养。比如:擅长弹奏乐器的同学可以进行各种乐器的演奏;歌喉动人的同学担任剧中的主唱;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可以负责编排表演形体动作和舞蹈动作的教学和表演;文笔好的同学可以负责剧本创作和台词的撰写;心灵手巧的手工达人可以制作各种道具;电脑制作高手可以制作投影仪所需的PPT,或者编辑制作音乐及视频等等,使音乐剧的表演效果更好。在这个团队里,每个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的己的位置去发光发热。老师在他们策划、筹备、表演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每个学生脸上透露出的那种兴奋、自信的光芒。
音乐剧创作表演的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团队写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鼓励扩展人际交流,在实践活动时,老师会把一个班的同学进行分组,一般10人一组,一个班6-7组左右,我们的座位是安排在教室的左右两边及后面,呈U字状,中间空出大片场地作为实践活动表演的区域。在分组考核的时候,每组的同学自然结为盟友,他们需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完成好考核的任务。特意预留出来的策划讨论的时间,让每个人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每个人发挥所长,呈现出最好的作品来。这样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了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的能力,协同作战,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科学的分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不论课上还是课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通过合作他们学会信任和依赖别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自我肯定,收获友谊和快乐。
这种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既体现了音乐课程和不同教学领域方面的综合平衡性,又能让每个学有所长的学生更自信更快乐的加入到考核中来,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在音乐剧的这种融合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有鲜明的表演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能全面展示学生艺术素养的考核方式,同时也在考核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3、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音乐艺术其实是一种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各不相同,在音乐作品和风格上呈现出音乐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音乐剧的编创表演活动通过学生的演唱、演奏、表演和音乐创作,在这一系列艺术的二次创造的活动过程中,他们对某一文化的人文内涵也艺术内涵有了新的认知。同样,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当中也体现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和时代特色的流行文化等的理解和感悟。在高二某班的音乐剧实践活动中,他们编创的音乐剧题目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从剧名上显而易见是关于战国时期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组学生从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的乐器——古琴入手,探讨了古琴文化,古琴的发展和古琴谱,古琴的艺术表现力等内容,更进一步延伸到战国文化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高洁的友谊。而学生们在音乐剧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禁使人震动,我们的学生是拥有宽广胸怀和开阔视野的优秀的青年一代,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感兴趣,也愿意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四、结语: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剧创造了一种评价方式,通过让学生编创表演“他们自己的故事”,聚焦培养核心素养,设计能体现学生审美感知、展现艺术表现力又能体现文化理解的考核过程,学生乐在其中,让枯燥紧张的考核变的有趣和丰富多彩。当学生们在回忆高中时代时能够想到音乐课上课堂表演的感动和欢乐,也就是音乐教育的成功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