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曹诺凡,徐展,管华荣 审稿:轩阳梦 发布时间:2025.02.04 浏览量:248次
看春晚精彩纷呈,观文化古韵新妍。从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看春晚”逐渐成为一种与“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同等重要的“新民俗”,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集体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20世纪末才兴起的“电视联欢会”已经与沉淀了千年历史的除夕紧紧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农历新年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万众瞩目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令人意想不到而又充满深意的开场镜头,瞬间抓住了全国观众的心。镜头缓缓推进,最终定格在一位面容温婉、气质非凡的女子脸上——她便是近年来在网络上爆红,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李子柒。她的美丽绝非局限于表面,而是她发自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携植物染、青神竹编、螺钿、成都漆艺、羌绣、英山缠花、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北京绢花工艺、绳结技艺、扬州绒花工艺、牡丹瓷工艺、织金工艺等13种非遗技艺,她在短短几秒的镜头里带我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喜鹊新春报佳音,枝头舞动展新辰”舞蹈《喜上枝头》将舞台幻化为一幅生动的宋画,舞者们身着华服,身姿轻盈,如同穿越千年,从画中翩翩而出,演绎着“人在画中舞”的绝美意象。节目巧妙融入“喜鹊登枝报喜来”的古典元素,将新春的喜悦与祝福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春晚节目《潮起舞英歌》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英歌舞,这一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以“舞武结合”著称,俗语有云:“英歌锣鼓一响,神鬼也怕让三分”。节目中,包括英歌舞传人在内的舞者们,手持英歌槌,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与谭维维铿锵有力的歌声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中华儿女的豪迈与洒脱。
其实,随着传统媒体衰落、移动互联网成为流量最大的信息载体,各类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开始抢夺着人们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人对春晚的评价都变为了“无聊不接地气”抑或是“节目内容老套单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春晚一直在努力。从越来越贴近群众生活的小品节目,反映我国社会变迁的不懈努力;到分会场的设立和“红包雨”的降落,我们看到了春晚不断的改进与前行。而正是这些努力与创新,恰恰也让春晚成为时代变迁的记录本,见证并记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
今年春晚中最火最出圈的莫过于身穿大红花棉袄,手持手绢花的的人形机器人,“0帧起手转手绢”、精准的“秧歌十字步”和复杂走位中,展现的是传统秧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这是厚积薄发,从未止步的科技中国;节目《太平有象》以亚洲象北迁南归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傣族男子群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南智慧。舞蹈中,象不仅是自然界的灵性动物,更是太平有象、民康物阜的美好象征。这是热爱自然,保护地球村的生态中国;在分会场新疆,刚刚经历了大地震的人民们已经被安置好,围坐在一起庆贺新年,春节的热闹与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温暖和抚慰了受伤的心灵。这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众志成城的幸福中国。 春晚短短几个小时的节目之中,是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直为中国人民谋得的幸福。
以现在为新的起点,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在乙巳蛇年春晚的精彩纷呈与意蕴深长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