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吕元喆 刁婧 审稿:张豪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量:99次
2025年4月6日晚,高二(25)班教室里流淌着跨越时空的炽热情怀。一场以“缅怀先烈·珍惜当下”为主题的班会,将历史烽烟与青春理想交织,在回溯与展望中叩击心灵,诠释新时代青年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之志。
以史铸魂:在对话中触摸信仰的温度
班会以“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情景剧拉开序幕。学生身着粗布军装,诵读革命烈士赵云霄写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小宝宝,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哽咽之声未落,教室已是一片静默。当历史档案中的文字化作同龄人的真挚演绎,先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顿时有了具象化的震撼。
在“青春对照镜”环节,学生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将1943年西南联大学生“茅屋笔记”与今日课堂的“平板学习”同屏对比,从泛黄纸页上的微分公式到触控笔尖的电子批注,两代青年的求知身影在光影中重叠。“他们用木炭计算弹道轨迹,我们用代码编写未来程序——不同的战场,同样的报国之心。”学生代表李然在分享中道出集体心声。
以行明志:在传承中书写青春答卷
班会创新设置“时空胶囊”环节:每位同学在特制信笺上书写两份承诺,一封投递至“历史信箱”告慰先烈,一封封存于班级“未来邮局”致信高考后的自己。“我要把生物竞赛金牌挂在赵一曼纪念馆的墙上”“我会带着您的《可爱的中国》去边疆支教”……薄薄信纸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壮志,更是红色血脉的代际传递。
以新致远:在思辨中锚定成长坐标
活动尾声,一场微型辩论赛将气氛推向高潮。围绕“当代青年传承先烈精神更需坚守传统还是突破创新”,正反双方以华为芯片突围、敦煌数字复原等案例展开激辩。思想碰撞中,“守正创新”的理念逐渐明晰:既要如先烈般永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也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开拓新局。
“这场班会不是终点,而是坐标系的重设。”班主任在总结中强调,“当你们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在社区志愿服务时,在考场上为理想奋笔疾书时,都是在续写先烈未竟的诗篇。”
这场浸润式主题教育,不仅让高二(25)班学子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溯源,更以青春视角回答了“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今日埋下的理想种子,终将长成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林。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