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24级

研徽州文化,学非遗民俗(16班)

供稿:高一16班 王晓蕊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3.23 浏览量:153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川湖海,皆是课堂。春风轻拂,暖阳微醺,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16)班的学子们踏着春日的韵律,穿梭在徽州的古巷阡陌间。他们以脚步丈量时光,以心灵触摸历史,在粉墙黛瓦间寻觅徽州文化的根脉,于青山绿水中聆听岁月的低语,青春在徽州的诗意里悄然绽放。

趁着午后阳光正好,同学们首先前往了屏山古村落。“青山列华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清朝诗人余逢辰所赞美的古村,正是我们前往的皖南黟县的“屏山村”,是一座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中国传统村落。


IMG_256


村中多为舒姓人家,其中,舒氏祠堂是古徽州祠堂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本次探访屏山古村的主要景点。其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合理紧凑,院进空间虚实得当,既遵循宗教建筑的封闭、内向、完整、独立的方式,又富有空间的节奏和韵律感,让人叹为观止。长桥卧波,曲水绕廊,一砖一瓦仿佛都在低语千年的故事。青砖黛瓦、雕花窗棂透出岁月的痕迹,古人的智慧在每一处细节中熠熠生辉。


IMG_256


学子们三五成群,或驻足桥头,凝望流水,或轻抚古墙,感受历史的温度。有人举起镜头,试图将眼前的美景定格;有人低声讨论,赞叹古人的匠心独运。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敬畏,屏山的风光与文化,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卷,正被他们一页页翻开,细细品读。研学课程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课堂之外是更广阔也更丰富的天地。


IMG_256


紧接着,十六班学子乘车来到春之西递。映入眼帘的是野鸭于水上的嬉戏之景,正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穿过胡文光牌楼,我们沿着小溪,踏着青石板,参观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值得一提是连通西递村的路,皆由黟县青石铺成。

斗转星移,数年后的今朝,我们的双脚踏在这片见证历史的大地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昔日徽商的古道依然喧嚣。西递更是一座楹联的博物馆。古朴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楹联,字迹苍劲有力,意蕴深远。品读着宅院里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学子们不得不佩服徽商的人生格局。


IMG_256


即使家大业大、家财万贯,他们还是强调“读书”“孝悌”二字重要性,从未把读书当成“迂腐”之事,世俗的成功没有让他们飘飘然,当他们看到了高处的风景后,还是能够抓住根本,依然相信“读书执礼”,这实在是难得。快乐的“快”多笔画一点,辛苦的“幸”少一点,告诫子辈们“乐从苦中来”。楹联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同学们全程佩戴着解说耳机,安静参观,用心与历史共振,展现了一六八学子的精神风貌。


IMG_256


次日早晨,同学们开启了探索迷窟秘密之旅。前往的花山迷窟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隐藏于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连绵不断的花山迷窟体中。在进入迷窟前,同学们先近距离感受了徽州鱼灯。举起鱼灯的瞬间,也是举起来传递文化的火炬。


IMG_256

IMG_256


历史的接力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鱼灯中闪耀着最诚挚的祈愿。微微俯身进入石门,七彩流转,更添几分神秘。迷窟深处的光线幽暗而柔和,偶尔有几缕阳光从缝隙中透入,洒在湿润的石壁上,泛起微微的光晕。这深邃的洞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数以百万方的石料倒去了哪里?怀揣着发生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不解之谜,同学们在步履间沉思,每个年轻的心灵也许都已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与方向。


IMG_256


用完午膳,同学们前往了本次研学的最后一站——屯溪老街。繁华外,古镇里,一半烟火,一半诗意。当日辉浸染新安江的波光,屯溪老街开始了午后的热闹。马头墙的飞檐挑起流萤,木格窗棂后飘来毛豆腐的醇香,踩着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青石长街,恍然跌进了明清的徽商旧梦。同学们也带着资金,体验了徽商的门道。在按捺不住的雀跃里,开始了寻觅古徽州美食与特产的旅程。转角处,歙砚铺的暖光里,老师傅正用狼毫蘸着松烟墨,在端砚上描摹山水;隔壁茶寮飘来祁门红茶的馥郁,与阿婆现做的蟹壳黄烧饼的焦香缠绵交织。当最后的集合声没入人流,老街的喧嚣与此次徽州之旅的精彩渐渐化作归程的回味。


IMG_256


   走过青石板路,看过马头墙,尝过徽州的味道,听过古老的故事,这些瞬间,或许不会改变人生的方向,但却让我们多了一份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世界的理解。研学虽然走向了尾声,但相信同学们也会带着这段珍贵的课程回忆,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供稿:高一16班 王晓蕊

审稿:张文生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