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24级

【高二26班家训】义门陈: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发布时间:2023.02.06 浏览量:579次

我的故乡在巍巍大别山的腹地——钟灵毓秀的岳西县。春节返乡,陪爷爷、爸爸回乡祭祖。山中老宅堂屋的正中,端端正正贴着一幅对联:中间大字书写“天地国亲师”,两边的对联为“义门世泽传千古颖水家声振万年”。一股探秘文化的好奇感从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便缠着爷爷讲起陈氏家族的宗族故事来。

图片3.png

道起家族历史和祖训往事,爷爷很是自豪。2018年间,爷爷、奶奶还有其他的长辈们一起,做为岳西陈氏(汉阳庄安徽潜岳陈氏)来榜分支的代表,赴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参加盛大的宗族纪念活动。

溯今而古,亘古而今。爷爷娓娓道来:“据族谱中记载,陈姓一族自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义门陈’开基始祖陈旺因官置产、造屋兴家于江州德安县常乐里,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义门陈’创造了15代同居、3900余口、历时332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为紧密的大家庭。”

1.jpg

这里曾形成了“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的喜人场景,“义门陈”创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迹,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出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仙境,实践了孔圣儒家思想精华的大同世界、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和谐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典范。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唐僖宗李儇题义门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赵光义题义门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真宗赵恒题义门联“三千余口文章地 五百年来孝义家”,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江州“义门陈”家训家风的真谛。

唐大顺元年(890年),著名的大教育家---“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在东佳山创办了我国古代史上最早的民办学院---东佳书院。东佳书院也是世界史上最早具有完备体制和较大规模的学校,它早于庐山“白鹿洞书院”五十多年。书院藏书楼藏书甚丰,号称“天下第一藏书楼”。东佳书院中育出了红袍的状元、绿袍的探花、蓝袍的榜眼……给“义门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经典印记。史料中记载,义门陈“三宰相”、“十八朝官”、“二十九地方官”、“五十七进士”、“八文龙”、“九才子”就是这所学校的丰硕成果。

忠、孝、义、廉、善是“义门陈”文化的精髓。《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开创了义门陈“忠诚、孝道、爱国、敬业、正义、公平、和睦、良善”的家风。义门陈人,秉承先祖积极的生活哲学,修身齐家,一代代不断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图片4.png

提到这里,爷爷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义门陈’家史家规、家训家风,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传承、新的赋能。”2015年8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登“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篇《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介绍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义门陈”传统家规,延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承延续的“家国”文化。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义门陈”家规家训文化,对陈氏后人的影响意义重大,一代代忠、孝、廉、义的陈氏后人,像陈独秀、陈潭秋、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豪俊,让“义门陈”的家谱不断增添骄人的篇章。时至今日,散布全国的陈氏后人,秉承着陈氏的家风,走上了各行各业,许多人成为各自岗位的精英,尽一已之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倾听爷爷的讲述,我如痴如醉、沉浸其中。聆听历史,映照现实,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家规家训等活态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于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追思、惠顾和眷怀之中。

义门精神、雁南千秋,家国一义、殊途同归!做为“义门陈”的后裔,我似乎从骨子里就感受到做人要讲公道、行德义、做好人。“忠孝为本,耕读传家”,以其文化楷范和精神标高,激励并照亮着我前行。

(供稿:高二26班 陈璐婕   审稿:朱昌平)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