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4 浏览量:681次
写在前面:合肥一六八中学建校二十余载,培养出一大批国之栋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在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力学笃行,躬身实践。机械的日历和时间表取代了一张张试卷,主宰了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从第一周到第十六周的计数取代了我对时间的体验,这样数上两回,两个学期就被抛至身后。直到社交媒体里戏谑地倒数着又一年高考的日子,我才恍然意识到一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我离开高中生活,离开一六八中学已经一年了。
在大学里学习哲学是个奇特的体验,一年过去似乎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至于我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则可以追溯至高一高二时的阅读经历,那时为了缓解学习的苦楚,阅读各种书籍成了日常的调剂,只是那时读的文学较多,哲学只是浅尝辄止,但也确实埋下了我对哲学的兴致,那时的文学阅读对于现在的我也颇有帮助,既能让我在同学前胡侃时有了一定的底气,也使我能够在老师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讲解神义论时能够有所共鸣。在高三清北一次次的座谈后,我意识到强基计划成了我进入清华大学最好用的跳板,即使没有强基计划,哲学专业也几乎是我最倾向的专业,因而通过强基计划这个契机,我考入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习哲学,后来也成功进入二次选拔的哲学学堂班。
聂鲁达诗道:“孤独与梦交织,与静默交织。”高中就近乎这样。
回忆起高中,高三绝对是最印象深刻的一年。自从上一届学长学姐参加高考,我们就被告诫已经进入高三,六月一到,就搬进了新楼。一楼被文科班占据,尽管我向来不好在班外或站着读书,但回想起那时一楼外背书的画面,倒也是一副不错的图景。经过高三上学期的这段时间,我终于能够基本保证在年级前二十,正常或较好的发挥能够在十名左右,后来能在与高校交流时和诺班的同学共坐一桌时,会因自己得到了肯定而满足。
那时其他地方每出一套有名的模拟卷,我基本都要拿过来做;也会跟着出版的时间购买各类教辅;跟同桌一起切磋做题,一起研究某个实用或奇异的方法,或者找套试卷一起考试;在网上找一些有水平的老师的视频看,这些都成为了高三学习的日常。越接近高考,越要保持状态,也要有平和的心态,这是我最大的体悟,高考前二十余天时,我生病回家,心中却也没有太大的波澜,只有高考那两天才稍有紧张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努力最终确实得到了回报,尽管遗憾在于有得更高分的空间,但现实的结果已经是那时期待中相当好的状态了。
我能在高考的历险中拿到这样的成绩,不仅归功于我自己,我亦要感谢一六八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要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和宽容,也要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扶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尽管未来的路漫长而令人迷茫,回想起过去那段时光,能够让我们对于何为拼搏有所感受。
供稿:王子卿 马奕芹 审核:任杰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